秋分养生:顺时调衡,养阴防燥护安康

“燕将明日去,秋向此时分”,秋分作为二十四节气中昼夜均分的重要节点,不仅标志着天气由热转凉、降水减少,更意味着自然界阴阳平衡被打破 —— 此后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万物从 “生长” 转向 “收藏”。中医遵循 “天人相应” 理念,认为人体气血会随季节变化向内收敛,若不及时调整养生方式,易受 “燥邪”“寒邪” 侵袭,引发呼吸道不适、情绪低落、脾胃虚弱等问题。因此,秋分养生需从饮食、起居、运动、情志、穴位保健五方面入手,精准适配时节特点,为冬季 “藏养” 打下基础。

一、知时节:秋分与人体健康的中医关联

要做好秋分养生,首先需明确时节与人体的内在联系。中医认为,秋分的气候与人体脏腑、气血、情志紧密相关,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

1. 气候变,邪易侵:燥邪伤肺,寒邪扰脾

秋分后最显著的气候特点是 “燥” 与 “凉”。一方面,秋风减少空气湿度,“燥邪” 成为主导外邪,而肺为 “娇脏,喜润恶燥”,且 “肺主皮毛、开窍于鼻”,燥邪易从口鼻、皮肤侵入,导致肺津耗损。这也是秋分后人们频繁出现口干、鼻干、咽干、唇裂、皮肤瘙痒、干咳少痰、便秘等症状的原因,同时感冒、过敏性鼻炎、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也进入高发期。另一方面,昼夜温差拉大(可达 10℃以上),夜间 “寒邪” 渐重,若保暖不当,寒气易侵袭腹部(脾胃所在)和脚部(经络末梢),引发腹痛、腹泻、感冒等问题,尤其脾胃虚寒人群更需警惕。

2. 阴阳转,气血收:需顺时调衡,避免耗伤

秋分当天昼夜等长,是自然界阴阳平衡的 “临界点”,此后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人体气血也会随之从体表向内脏收敛,为冬季 “藏精” 做准备。若此时仍保持夏季 “熬夜、贪凉、剧烈运动” 的习惯,会违背 “阳气收敛” 的规律 —— 比如熬夜会耗伤阴液,剧烈运动导致大汗淋漓会耗散阳气,贪凉吃冰会损伤脾阳,最终打破人体阴阳平衡,出现乏力、失眠、手脚冰凉等 “阴阳失调” 症状。

3. 情志变,易悲秋:肺属金,悲忧需疏解

中医有 “秋属金,对应肺,肺主悲忧” 的理论,秋分后日照减少、树叶凋零,萧瑟景象易引发人体 “悲秋” 情绪,表现为情绪低落、精神不振、食欲下降、失眠多梦等。若情志长期郁结,会反过来影响肺的宣发功能,加重咳嗽、胸闷等不适,形成 “情志伤肺 — 肺虚加重情志抑郁” 的恶性循环。因此,秋分养生不仅要 “养身”,更要 “养心”。

二、调饮食:滋阴润燥为核心,少辛增酸护脾胃

饮食是秋分养生的 “第一道防线”,需紧扣 “滋阴润燥、少辛增酸、健脾和胃” 三大原则,同时兼顾个体体质差异,避免 “一刀切”。

1. 首选 “滋阴润燥” 食材,补足身体津液

秋分后人体最缺 “津液”,需多吃润肺生津、养阴清燥的食物,从根源缓解 “燥邪” 困扰。以下几类食材可重点搭配:

  • 润肺类:梨(直接吃清热,煮梨汤 / 炖川贝更温和,适合咳嗽人群)、百合(煮粥、炒菜或蒸制,能润肺清心、安神,缓解秋燥失眠)、银耳(与莲子、枸杞同煮,滋阴效果佳,适合皮肤干燥者)、蜂蜜(温水冲服,润肠通便、润肺,但糖尿病患者需慎用)。
  • 润燥类:芝麻(磨粉冲水、煮粥或拌菜,补肝肾、润五脏,缓解便秘和头发干枯)、杏仁(炒食或煮杏仁露,润肺止咳,需选甜杏仁,苦杏仁有毒性)、麦冬(搭配粳米煮粥,养阴生津,适合咽干口渴者)。
  • 生津类:葡萄(酸甜多汁,补气血、生津液,且富含花青素,适合秋季疲劳人群)、柚子(果肉润肺,果皮煮水可理气化痰,避免浪费)、甘蔗(榨汁饮用,清热生津,但脾胃虚寒者需加热后喝)。

2. 坚持 “少辛增酸”,顺应肺气收敛

中医认为 “辛味发散,酸味收敛”,秋分后阳气需收敛,若过多食用辛辣刺激食物,会发散肺气、耗伤津液,加重干燥;而酸味食物能收敛肺气,同时 “酸甘化阴”,帮助身体生成津液。

  • 少辛:避免或减少辣椒、花椒、生姜(少量作为调料可,不宜过量生食)、大蒜(生蒜刺激性强,熟蒜更温和)、芥末等辛味食物,尤其有咽喉不适、咳嗽的人群需严格控制。
  • 增酸:适当多吃山楂(煮山楂水或做山楂糕,助消化、敛肺气,适合积食人群)、柠檬(泡水加少量蜂蜜,生津止渴,避免空腹饮用)、乌梅(煮乌梅汤,敛肺涩肠,缓解久咳、腹泻)、醋(炒菜时加少量醋,开胃健脾,还能促进钙吸收)。

3. 兼顾 “健脾和胃”,避免寒凉伤脾阳

秋分后气温下降,脾胃功能逐渐减弱,若食用生冷寒凉食物(如冰西瓜、冰奶茶、生鱼片),易损伤脾阳,导致腹胀、腹泻、消化不良。因此饮食需以 “温热、易消化” 为主:

  • 优选温性食材:小米(熬粥最养胃,搭配南瓜、红薯更佳)、山药(蒸食或煮粥,健脾益气,适合所有体质)、芡实(与莲子同煮,健脾祛湿,缓解秋季湿气重导致的乏力)、白扁豆(炒后煮粥,健脾和中,适合脾虚腹泻者)。
  • 烹饪方式改良:多采用蒸、煮、炖、煲等温热烹饪方式,减少凉拌、油炸;即使是梨、荸荠等偏凉的滋阴食材,脾胃虚寒者也可煮水或蒸熟后食用,降低寒凉之性。
  • 个体差异调整:糖尿病患者需控制葡萄、柚子等含糖量高的水果,可选择黄瓜、番茄等低糖食材;过敏体质者需避开芒果、菠萝等易致敏水果;痛风患者需减少海鲜、动物内脏等嘌呤高的食物,避免秋季尿酸升高。

三、调起居:早卧早起护阳气,保暖保湿防邪侵

起居作息是秋分养生的 “基础保障”,需顺应阳气收敛、阴气渐长的规律,从睡眠、保暖、环境三方面调整,让身体与自然同步。

1. 遵循 “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平衡阴阳

《黄帝内经》提出 “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意思是秋分后应早睡早起 —— 早卧可帮助阳气收敛,避免夜间耗伤阴液;早起可顺应阴气舒长,让身体更早适应白天的阳气活动,提升白天的精神状态。

  • 具体时间建议:晚上尽量在 22:30 前入睡,此时阴气渐盛,身体进入 “养阴” 阶段;早上 6:30-7:00 起床,避免睡懒觉导致阳气郁滞,引发乏力、头晕。
  • 睡眠细节优化:睡前 1 小时避免使用电子产品,可泡脚或听舒缓音乐助眠;枕头高度以 8-12 厘米为宜,避免过高或过低影响颈椎和呼吸;盖被选择轻薄但保暖的材质(如薄棉被),避免过厚导致出汗,反而耗伤津液。

2. 重点 “保暖护阳”,防寒气入侵

秋分后 “寒邪” 渐重,且多从薄弱部位侵入人体,需针对性做好保暖:

  • 护腹部:腹部是脾胃所在,也是人体阳气易流失的部位,白天可穿带腰封的衣物,夜间睡觉时在腹部盖小毯子或穿肚兜,尤其老人、小孩和脾胃虚寒者需格外注意。
  • 护脚部:“脚为精气之根”,脚部受凉易导致寒气从足底侵入,引发感冒、关节痛。建议每天用 40℃左右的温水泡脚 15-20 分钟,泡脚后及时擦干,穿上袜子;避免光脚踩冰凉的地板,外出时选择保暖的鞋子,鞋跟不宜过高,以免影响足部血液循环。
  • 护颈部:颈部有咽喉、气管等重要部位,且皮肤薄弱,秋风直吹易引发咽喉不适、颈椎病。外出时可戴轻薄的围巾,避免穿领口过大的衣服,尤其在空调房或风大的环境中,需做好颈部防护。

3. 改善 “室内环境”,缓解干燥不适

秋分后室内空气湿度通常低于 40%(适宜湿度为 50%-60%),干燥环境会加重皮肤、呼吸道不适,需通过人工干预提升湿度:

  • 增加湿度:使用加湿器时,每天换水并定期清洁,避免细菌滋生;也可在室内放置水盆、晾晒湿毛巾,或在阳台、窗台种植绿萝、吊兰等喜水植物,通过植物蒸腾提升湿度。
  • 保持通风:虽然需保暖,但长期密闭的室内易滋生细菌、病毒,建议每天开窗通风 2 次,每次 30 分钟左右(选择上午 10 点或下午 3 点,此时气温较高,避免冷风直吹),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 减少刺激:避免长时间开空调或暖气,若使用需在室内放置水盆,同时多喝水;洗澡时水温不宜过高(38℃左右即可),时间控制在 10-15 分钟,避免过度清洁导致皮肤油脂流失,加重干燥。

四、调运动:温和锻炼不耗阳,收敛为主强体质

秋分后运动需遵循 “收敛、平和、不过汗” 的原则,避免剧烈运动导致阳气耗散、津液流失,选择舒缓的运动方式,既能锻炼身体,又能顺应时节特点。

1. 优选 “温和运动”,适配秋季收敛

适合秋分的运动以 “低强度、能拉伸” 为主,可促进气血流通,增强肺功能和免疫力,同时避免过度消耗:

  • 传统养生运动: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尤其是 “鸟戏”,对应肺,能增强肺的宣发功能)、站桩(每天 15-20 分钟,可调节呼吸,收敛心神),这类运动动作缓慢、呼吸均匀,能调和阴阳,适合各年龄段人群。
  • 户外轻度运动:散步(选择公园、湖边等空气清新的地方,每天 30-40 分钟,速度以不喘气为宜)、慢跑(避免快速跑,以慢跑 + 快走结合为主,每次 20 分钟左右)、瑜伽(选择温和的体式,如猫牛式、婴儿式,重点拉伸胸腔和背部,改善肺部循环)。
  • 室内休闲运动:若天气寒冷或风大,可在室内做拉伸操、平板支撑(每次 30 秒,循序渐进)、跳绳(慢速跳,每次 100-200 下,避免大汗),既能活动身体,又能避免受凉。

2. 注意 “运动细节”,避免伤身

秋分运动不仅要选对方式,还要注意时间、强度和后续护理,避免适得其反:

  • 运动时间:避开早晚低温、风大的时段,选择上午 9-10 点(阳光充足,气温适宜)或下午 4-5 点(阳气尚未完全收敛),避免空腹或饭后 1 小时内运动,以免引发肠胃不适。
  • 强度控制:以 “运动后微出汗、不疲劳” 为标准,若运动后大汗淋漓、气喘吁吁,说明强度过大,易耗伤阳气和津液;运动过程中若出现头晕、心慌、咳嗽加重等症状,需立即停止休息。
  • 运动后护理:运动后及时擦干汗水,穿上保暖衣物,避免冷风直吹;补充水分时选择温水,少量多次饮用,避免喝冰水或冰镇饮料;若运动后皮肤干燥,可涂抹温和的润肤露,保持皮肤滋润。

五、调情志:疏肝解郁防悲秋,心态平和养心神

秋分 “悲秋” 并非单纯的情绪波动,而是与中医 “肺属金、肝属木,金克木” 的理论相关 —— 肺金过旺易抑制肝木,导致肝气郁结,进而引发情绪抑郁。因此,秋分情志养生需以 “疏肝解郁、心态平和” 为主,通过多种方式缓解负面情绪。

1. 多 “晒阳赏秋”,改善低落情绪

日照减少是 “悲秋” 的重要诱因,可通过增加阳光接触、感受秋季美好来调节情绪:

  • 晒太阳:每天上午 10 点左右晒太阳 15-20 分钟,阳光可促进人体分泌血清素(快乐激素),缓解抑郁情绪,同时还能补充维生素 D,增强免疫力(注意避免暴晒,可戴帽子保护头部)。
  • 赏秋景:秋分后秋高气爽,枫叶变红、银杏变黄,可约家人朋友去公园、郊外赏秋,呼吸新鲜空气,感受自然之美,转移 “萧瑟” 的注意力;也可在家中摆放菊花、桂花等秋季花卉,通过视觉、嗅觉改善心情。

2. 用 “兴趣爱好”,疏解肝气郁结

肝气郁结易导致情绪压抑,可通过喜欢的事情释放压力,疏肝解郁:

  • 听音乐:选择轻快、舒缓的音乐(如古典音乐、自然白噪音),避免听悲伤、低沉的歌曲,每天听 30 分钟左右,帮助放松心情,调节肝气。
  • 写日记:若有负面情绪,可通过写日记的方式梳理,将 “悲秋” 的原因、感受写下来,相当于 “倾诉”,有助于释放压力;也可记录每天的 “小美好”(如吃到好吃的梨、晒了温暖的太阳),培养积极心态。
  • 做手工 / 读书:手工(如插花、剪纸、编织)能让人专注,转移负面情绪;读轻松的散文、小说(避免读悲伤的故事),既能丰富精神生活,又能平静心神。

3. 借 “穴位按摩”,辅助调节情志

中医认为,按摩特定穴位可疏肝解郁、安神定志,缓解 “悲秋” 情绪:

  • 太冲穴:位于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是肝经原穴,按摩此穴可疏肝解郁,缓解情绪暴躁、抑郁。用拇指按揉,每次 3-5 分钟,力度以酸胀为宜,每天 1 次。
  • 内关穴:位于前臂掌侧,腕横纹上 2 寸,两筋(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按摩此穴可宁心安神,缓解焦虑、失眠。用拇指按揉,每次 2-3 分钟,每天 1 次。

六、中医保健:穴位艾灸 + 代茶饮,居家养生更便捷

秋分养生无需复杂操作,居家可通过穴位按摩 / 艾灸、代茶饮等简单方法,针对性调理身体,尤其适合没时间运动、饮食调理的人群。

1. 三大核心穴位:健脾、养阴、补肺

以下三个穴位是秋分养生的 “黄金穴位”,可通过按摩或艾灸达到不同功效,操作简单易上手:

  • 足三里穴:健脾和胃 “第一穴”
  • 位置:外膝眼下四横指(约 6-7 厘米),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
  • 功效:健脾和胃、益气强壮,改善秋分后脾胃虚弱导致的腹胀、腹泻、食欲不振,长期按摩还能增强免疫力。
  • 操作:用拇指按揉,每次 3-5 分钟,力度以感觉酸胀为度,每天 1-2 次;脾胃虚寒者(易腹泻、手脚凉)可在晚上用艾灸盒温和灸 10-15 分钟,注意避免烫伤皮肤。
  • 涌泉穴:滋阴降火 “要穴”
  • 位置:足底前部凹陷处,蜷足时足趾尖所指的凹陷处(约足底前 1/3 与后 2/3 交界处)。
  • 功效:滋阴降火、引火归元,缓解秋分燥邪导致的口干、心烦、失眠、头晕,同时能补肾气,改善手脚冰凉。
  • 操作:睡前用 40℃温水泡脚后,用手心(劳宫穴,握拳时中指尖所指处)搓擦涌泉穴,每次 5-10 分钟,直到足底发热,坚持可改善睡眠质量。
  • 肺俞穴:补肺护肺 “关键穴”
  • 位置:背部第 3 胸椎棘突下,旁开 1.5 寸(约两横指),即低头时颈部最高椎体(第七颈椎)向下数 3 个椎体,两侧各两横指处。
  • 功效:调补肺气、止咳化痰,增强肺卫功能,缓解秋燥引起的咳嗽、咽干、鼻塞,降低呼吸道疾病风险。
  • 操作:因位置在背部,需家人帮忙 —— 用手掌上下搓擦肺俞穴区域,每次 5-8 分钟,直到皮肤发热;也可用艾灸盒温和灸 10 分钟(注意背部皮肤薄,需控制温度),每周 2-3 次即可。

2. 秋分代茶饮:滋阴润燥,兼顾脾胃

代茶饮是秋分 “随手养生” 的好选择,可根据体质调整配方,温和无负担:

  • 基础润燥方(适合一般人群)
  • 配方:百合 10g、麦冬 6g、沙参 6g、甘草 3g。
  • 功效:滋阴润肺、生津止渴,缓解口干、咽干、干咳,适合大多数人日常饮用。
  • 用法:将食材洗净,用沸水冲泡(或放入锅中煮 10 分钟),代茶饮用,可反复冲泡至味淡,每天 1 剂。
  • 健脾润燥方(适合脾胃虚寒者)
  • 配方:百合 10g、麦冬 6g、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