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元冰杯背后的商业暗战:蜜雪冰城们为何集体”赔本赚吆喝”?


一、1元冰杯席卷全国:从蜜雪到便利店,一场流量争夺战

2025年夏天,”1元冰杯”成为新茶饮市场的现象级产品。蜜雪冰城、古茗、书亦烧仙草等品牌纷纷推出低价冰杯,甚至便利店巨头也加入战局。这看似简单的”塑料杯+冰块”组合,实则是品牌争夺用户、切入便利店赛道的战略布局。

蜜雪冰城率先以1元冰杯引爆市场,杯子容量达660ml,提供”满冰”和”冰水混合”两种选择。尽管成本接近0.7元(含进货价),净利润趋近于零,但蜜雪冰城通过冰杯带动奶茶、冰淇淋等高毛利产品的销售,实现了”流量换销量”。

古茗则采取更谨慎的策略,推出500ml冰杯,并搭配低价柠檬水(2.5元),仅在部分门店试点,更像一场”运营试验”。书亦烧仙草通过”任意消费+1元换购”模式,结合柠檬片等附加产品,提升复购率。

这场冰杯大战的背后,是新茶饮品牌从”卖饮品”向”卖场景”的转型——冰杯不仅是商品,更是用户DIY冷饮的”半成品容器”,甚至成为社交平台上的内容载体。


二、冰杯经济学:为什么品牌愿意”赔本赚吆喝”?

从成本角度看,冰杯的利润空间极低。以蜜雪冰城为例,杯子成本0.3元,吸管0.11元,包装袋0.09元,不含冰的成本已达0.5元,加上进货价0.7元,实际利润几乎为零。

但品牌们依然争相布局,原因在于:

  1. 引流作用:买冰杯的顾客往往还会购买奶茶或冰淇淋,提升客单价。
  2. 用户粘性:冰杯成为”可自定义”的饮品容器,用户自带果汁、咖啡液等DIY,增强品牌互动。
  3. 场景延伸:冰杯从”即饮产品”升级为”社交货币”,在小红书等平台引发UGC内容爆发。

正如尼尔森IQ指出的,冰杯在一线城市已成趋势,下沉市场潜力巨大。品牌通过冰杯抢占用户心智,实则是为未来的便利店化运营铺路。


三、从新茶饮到便利店:冰杯背后的赛道升级

当蜜雪冰城门店突破4.6万家,古茗、书亦门店数也快速增长时,品牌们面临一个问题:如何突破”饮品店”的天花板?

答案可能是**”便利店化”**——即通过高频、低价的商品(如冰杯)提升用户黏性,同时拓展更多消费场景(如早餐、宵夜)。

日韩市场的案例已经验证了这一路径:GS25、7-Eleven等便利店早已将冰杯作为”即饮解决方案”,搭配咖啡液、果汁等销售。而在中国,盒马、胖东来等零售商也开始将冰杯列入重点品类,甚至乳品品牌(如伊利)也推出”冰杯+乳饮”组合。

饿了么的数据进一步印证了冰杯市场的爆发:2024年大暑前后,”饮料+冰块”订单增长142%,冰块销量增长118%。平台甚至通过”免单券”等营销手段加码冰杯赛道。


四、未来趋势:冰杯会成为新茶饮的”第二增长曲线”吗?

  1. 供应链竞争:随着冰杯需求激增,供应链能力将成为关键。蜜雪冰城等品牌需解决”供不应求”问题,避免因缺货影响用户体验。
  2. 场景创新:冰杯可能从”即饮容器”升级为”定制化饮品工具”,例如搭配咖啡液、NFC果汁等,进一步拓展DIY市场。
  3. 便利店化加速:当新茶饮品牌门店数突破1.5万家时,必然向便利店逻辑转型。冰杯只是开始,未来可能推出更多低价高频商品(如早餐包、零食)。

结语:一块钱买的不是冰,是整个夏天的想象力

1元冰杯的火爆,表面上是价格战,实则是新茶饮行业的赛道升级。从”卖饮品”到”卖场景”,从”单店运营”到”便利店逻辑”,品牌们正通过冰杯争夺用户、拓展边界。

当蜜雪冰城、古茗、书亦烧仙草们集体”赔本赚吆喝”时,他们真正瞄准的,可能是未来十年的零售新战场——一个永远可以加料的夏天。而便利店巨头们,是否已经感到寒意?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