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个声音资产交易平台上线:300万亿分钟文化瑰宝开启数字化交易新时代

近日,全国文化大数据交易中心正式推出国际声音资产交易平台,标志着我国声音文化遗产保护与商业化迈入全新阶段。这一创新举措不仅将马头琴、昆曲等传统艺术转化为可交易的数字资产,更通过智能化交易模式和三重存证机制,为全球声音产业开辟了万亿级市场空间。


传统声音艺术“数字化变现” 300万亿分钟资产待开发

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平台高级顾问桑海波在采访中透露,我国现存动态音乐资产规模惊人,仅达到文物级别的声音记录就超过300万亿分钟,涵盖戏曲、说唱、器乐、民歌等数十种传统文化形式。目前,已完成数字化处理的17万亿分钟声音资产已具备直接交易条件,剩余资产也将逐步纳入平台体系。

“这些声音资产不仅是文化记忆,更是可开发的数字资源。”桑海波表示,平台通过国际标准分级定价体系,对每分钟声音资产设定3至5元的注册费用,若全部完成注册,潜在产值将达数十万亿元。这一模式为传统文化传承提供了可持续的经济支持,同时激活了声音艺术的市场价值。


智能化交易+三重存证 安全与便捷兼得

平台采用智能化交易系统,用户可在交易大厅浏览、试听各类声音作品,并通过“一键购买”完成交易。为保障资产权属清晰,平台创新性引入数字产品登记证书、区块链存证和公证处存证三重机制,确保每一笔交易的合法性与可追溯性。

“区块链技术解决了声音资产的唯一性认证问题,而公证存证则为法律纠纷提供了权威依据。”平台技术负责人介绍,这种“科技+文化”的模式既降低了交易风险,也提升了用户信任度。


创作者自主挂牌 开放生态赋能声音经济

区别于传统交易平台,该平台开放了自主挂牌功能。创作者只需在“作品挂牌”板块上传声音文件、封面及简介,即可完成上架。这一设计大幅降低了参与门槛,让民间艺人、独立音乐人等小众创作者也能直接对接市场。

“过去,许多传统艺术因缺乏商业化渠道而濒临失传。现在,一个马头琴演奏者可以通过平台将作品卖给全球听众。”平台运营方表示,这种模式不仅为创作者提供了收入来源,也让传统文化通过数字化手段焕发新生。


声音资产交易或成文化产业新风口

业内专家认为,声音资产的数字化交易可能引发文化产业的链式反应。一方面,平台可整合影视配音、游戏音效等商业需求,形成B2B交易市场;另一方面,NFT(非同质化代币)技术的引入或进一步释放声音资产的收藏与投资价值。

“声音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情感的媒介。”桑海波强调,平台的目标不仅是商业变现,更是通过技术手段实现文化资源的永久保存与全球共享。未来,平台计划接入更多国际合作伙伴,推动中国声音艺术走向世界。

结语
从马头琴的悠扬到昆曲的婉转,这些曾经依赖口耳相传的声音艺术,如今正通过数字化技术转化为可流通的资产。随着平台的上线,一个万亿级的声音经济生态正在形成,而中国传统文化也将在这一进程中迎来前所未有的复兴机遇。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