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价高于预期,小米释放“试探”信号
6月26日晚,小米首款AI眼镜以1999元起售价亮相,这一价格显著高于此前行业预测的1500元“价格屠夫”水平。雷鸟创新、闪极等国产同类产品售价普遍在1500-1800元区间,而小米的定价策略被解读为“拒绝亏本教育市场”。

行业分析师指出,小米的定价逻辑在于平衡技术创新与盈利需求。尽管搭载双芯片(高通AR1+低功耗副芯片)和1200万像素摄像头,其成本预估约1281元,但1999元的售价仍保留了约35%的毛利率。这一策略既避免了与低价竞品直接厮杀,也为后续产品迭代预留了空间。
二、市场热度不足,小米的“谨慎”与行业的矛盾心态
2025年国内AI眼镜市场表现平淡。洛图科技数据显示,一季度AI拍摄眼镜销量仅1.6万台,百度、Rokid等品牌虽发布新品但未规模出货。在此背景下,小米的入场曾被寄予厚望,但1999元的定价让同行“松了一口气”——既避免了价格战冲击,又验证了市场对高价AI眼镜的接受度存疑。
魅族前高管李楠评价称:“小米的试探性定价说明其仍在评估市场反应。”行业普遍认为,若小米以更低价格入场,可能快速抢占份额,但也会导致行业整体利润下滑,延缓供应链成熟。
三、对标Ray-Ban Meta的本土化挑战
小米AI眼镜在形态上直接对标Meta与雷朋合作的Ray-Ban Meta,但两者市场环境差异显著:
- 使用场景差异:欧美消费者习惯佩戴墨镜,Ray-Ban Meta以“时尚+AI”切入;而中国近视人群占比高,全天佩戴的舒适性和续航成为痛点。
- 技术瓶颈:小米宣称8.6小时续航,但实际使用中频繁调用摄像头或AI功能可能大幅缩短时长。其电致变色款试图通过场景化设计缓解这一问题,但效果待验证。
四、行业格局:手机厂商的降维打击与创业公司的生存空间
当前AI眼镜赛道呈现“大厂主导”趋势:
- 手机厂商优势:小米、华为等在供应链、渠道和系统整合上具备碾压级能力。小米曾通过MIJIA音频眼镜积累经验,而华为受限于芯片选择进度滞后。
- 创业公司困境:Rokid、雷鸟创新等虽率先发布产品,但缺乏品牌溢价和渠道资源,难以与巨头抗衡。
五、未来展望:小米的“试水”与行业的长期博弈
雷军对出货量的保守预期(30万台)反映了小米对市场的谨慎态度。短期内,AI眼镜可能仍是一个小众赛道,但长期来看,其作为智能穿戴设备的延伸潜力巨大。
关键变量包括:
- 技术突破:轻量化设计、续航提升和AI交互体验优化;
- 生态协同:与手机、汽车的联动能否形成差异化优势;
- 消费者教育:如何培养用户对“非墨镜形态”AI眼镜的需求。
结语
小米AI眼镜的定价策略既是商业考量的结果,也为行业定调——短期内不会出现“百镜大战”的价格血拼,但技术迭代和场景创新将成为竞争核心。对于创业公司而言,如何在巨头的夹缝中找到细分市场,将是生存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