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疆跨界扫地机:搅动市场的新变量

在消费科技领域,大疆一直是个传奇般的存在。长期霸榜全球消费级无人机市场超 70% 份额的它,技术实力毋庸置疑。如今,大疆却将目光投向了看似与无人机风马牛不相及的扫地机器人赛道,这个消息一经传出,便如巨石投入平静湖面,激起千层浪。

大疆缘何跨界扫地机?

大疆此番跨界,绝非一时冲动。从营收增长角度看,尽管 2024 年大疆营收突破 800 亿元人民币,净利润达 120.56 亿元,消费级无人机市占率一骑绝尘,但大疆的增长隐忧已悄然浮现。消费级无人机的用户群体相对小众,主要集中在对画质和飞行体验敏感的摄影师、旅行者及科技爱好者等。对大众市场而言,无人机属于非刚需、高决策、低复购产品,难以实现用户规模的无限扩张。当下,视频平台航拍素材吸引力下滑,手机影像迭代致运动相机、稳定器销量进入平台期,大疆核心用户趋于饱和,“创新过剩而用户不足” 的剪刀差逐渐显现,增长空间受限。

与此同时,大疆寄予厚望的 “影像” 第二增长曲线,也陷入了内卷泥沼。以全景相机领域为例,成立仅八年的影石创新发展迅猛。2024 年其营收达 55.7 亿元,同比增长超 50%,2025 年第一季度营收更是首次反超运动影像代名词 GoPro。尽管影石体量与大疆尚有差距,却已在垂类领域逼近大疆核心防线,大疆在影像市场话语权正受到威胁。在这样的背景下,大疆急需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构建抵御主业风险的缓冲带,而大众市场属性的扫地机器人赛道,无疑成为了一个颇具潜力的选择。

技术复用,跨界底气十足

看似跨界跨度极大的无人机与扫地机器人,在底层技术结构上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二者共享高效能电机、路径规划、动态避障算法等诸多核心模块。相比跨界造手机、做显示器,扫地机器人的技术转译成本较低,结构协同度较高,能在很大程度上复用大疆现有的技术战力。从已曝光的 ROMO 信息来看,其搭载的可升降式 LiDAR,工作时升起进行高精度建图,遇低矮空间自动收回,平衡测绘精度与通过性,这无疑是大疆 “飞行基因” 在地面场景的巧妙延展。凭借在视觉和避障传感器、算法、路径规划等方面的深厚技术积累,大疆为进入扫地机器人市场筑牢了坚实的技术根基。

搅局者入场,行业风云变幻

大疆入局扫地机器人赛道,给原本竞争激烈的市场带来了新的变量。中国扫地机市场前五市占率已逼近 9 成,品牌格局基本固化,且产品同质化严重,技术趋同、参数内卷、用户认知疲劳。然而,大疆在品牌层面有着独特优势。在中国消费电子品牌谱系中,大疆是少数一开始就站在 “技术神性” 位置的品牌。在产品均质化的扫地机行业,品牌位序本身就是杠杆,当用户难以通过产品功能做出差异化判断时,大疆的品牌信任度就成了吸引消费者的关键因素。

面对大疆这个强大的潜在对手,石头科技、追觅科技等头部玩家纷纷行动起来,抢先发布多关节机械臂产品,提升产品技术感知力;价格战也愈演愈烈,全行业利润率被进一步压薄。大疆在入局初期,必须稳住价格体系和品牌调性,避免陷入价格战泥潭。此前,大疆曾两度计划推出扫地机器人却临时叫停,或与市场持续内卷以及戴森 “强行高端” 未果的前车之鉴有关。如今,在国补短暂停摆后重新恢复的时机下,大疆的 ROMO 迎来了相对顺势、风险可控的上市窗口。

前路仍漫漫,挑战与机遇并存

尽管大疆有着强大的技术实力和品牌影响力,但在扫地机器人赛道仍面临诸多挑战。扫地机器人的使用场景与无人机截然不同,大疆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资源收集、分析地面环境数据,优化算法,以提升产品在复杂地面场景下的避障性能和清洁效果。此外,扫地机器人市场渗透率低,“价格高” 是市场普及的关键障碍,大疆未来也必然面临价格策略的调整。是推出中端型号,还是以子品牌切入中低端市场,将取决于其对赛道体量与结构的判断。

大疆的入局,无疑给沉闷的扫地机器人赛道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它能否打破现有市场格局,重塑行业生态?其后续产品将如何布局,价格策略又将如何调整?这一系列问题,都值得行业内外持续关注。可以确定的是,随着大疆等新势力的加入,扫地机器人市场的竞争将更加精彩,消费者也有望从中受益,迎来更多创新、优质的产品。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