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验用药到机制明晰的跨越
在抗击新冠疫情等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连花清瘟胶囊(Lianhua Qingwen Formula, LHQW)作为代表性中成药,凭借其”广谱抗病毒、抗炎及免疫调节”的综合疗效被广泛使用。但长期以来,这个由13味中药组成的复方”如何发挥作用””各成分如何配合”的科学问题始终未完全破解——就像一盒拼图,我们知道整体画面很美,却不清楚每一块如何精准嵌合。近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等团队在国际期刊《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发表的最新研究,通过”拆方策略+药代-药效联用分析”,首次系统拆解了连花清瘟的协同作用机制,为其临床疗效提供了机制性证据,更用现代科学语言诠释了传统中医药”君臣佐使”的配伍智慧。

拆解”复方拼图”:连花清瘟的”核心组件”与化学基础
连花清瘟由金银花、连翘、炙麻黄、炒苦杏仁、石膏、板蓝根、绵马贯众、鱼腥草、广藿香、大黄、红景天、薄荷脑、甘草13味中药组成,其组方灵感源自经典名方”银翘散”(清热解毒)和”麻杏石甘汤”(宣肺泄热),并在此基础上创新性加入大黄(通腑泻热)、红景天(益气扶正)等药物。但13味药含数百种化学成分,如何明确”哪些成分起关键作用””不同组分如何配合”?
研究团队首先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UPLC-HRMS)技术,对连花清瘟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全景式解析——共鉴定出211种化合物,其中143种结构明确,52种通过标准品确证。这些成分涵盖黄酮类(如木犀草素)、蒽醌类(如大黄酸)、萜类(如绿原酸)、生物碱类(如麻黄碱)、酚酸类(如咖啡酰奎宁酸)等八大类,且主要来源于金银花(47种)、连翘(44种)、甘草(36种)、大黄(22种)、鱼腥草(20种)和杏仁(11种)。这相当于为连花清瘟建立了一份”化学成分地图”,为后续功能溯源奠定了基础。
“分而治之”的实验:拆方验证各组分的”专属技能”
为明确不同经典组方模块(银翘散YQP、麻杏石甘汤MXSGD、大黄等)的具体贡献,研究团队采用”拆方策略”——将连花清瘟拆分为多个子方(如不含YQP的LHQW-Y、不含MXSGD的LHQW-M、不含大黄的LHQW-D等),并通过体外细胞实验、动物模型和多组学分析,逐一验证其功能定位。
1. 抗病毒:”银翘散”是主力军
针对甲型流感病毒H1N1(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体),研究团队在MDCK细胞模型中发现:完整连花清瘟的抗病毒效果最强,抑制病毒复制的IC50(半数抑制浓度)最低;若去除银翘散相关药材(LHQW-Y),抗病毒活性显著下降,而去除麻杏石甘汤(LHQW-M)或大黄(LHQW-D)的影响相对较小。进一步体外实验显示,银翘散来源的黄酮类(如木犀草素)和有机酸类(如绿原酸)成分,可通过抑制病毒与宿主细胞膜融合、阻断病毒RNA复制等途径发挥作用。这印证了传统认知中”银翘散为清热解毒核心”的理论。
2. 抗炎:”银翘散”主导,多组分协同
炎症反应是呼吸道疾病(如流感、新冠)加重的关键环节。通过LPS(脂多糖)刺激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建立的炎症模型发现,所有连花清瘟处理组均能显著降低促炎因子IL-1β和TNF-α的水平,但去除银翘散的LHQW-Y组对TNF-α的抑制效果明显减弱——说明银翘散成分(如黄酮类)对TNF-α的调节具有特异性。更有趣的是,当完整方与拆方共同作用时,抗炎效果呈现”1+1>2″的协同趋势,提示不同组分的抗炎机制可能互补(如有的抑制炎症信号通路激活,有的直接中和炎症介质)。
3. 抗黏液分泌:”银翘散”精准抑制”痰栓”形成
呼吸道黏液高分泌(如大量痰液)是流感、慢阻肺等疾病的重要病理特征,易导致气道阻塞。研究通过香烟提取物(CSE)和LPS联合刺激NCI-H292细胞(人肺癌上皮细胞,模拟气道上皮)建立的黏液模型发现,完整连花清瘟及不含MXSGD(LHQW-D)、不含大黄(LHQW-M)的拆方均能显著抑制黏蛋白MUC5AC的表达(MUC5AC是黏液的主要成分),但去除银翘散的LHQW-Y组几乎无抑制作用——证明银翘散成分(如黄酮类和酚酸类)是抑制黏液分泌的关键。
4. 肠-肺轴保护:”大黄”独当一面
“肺与大肠相表里”是中医经典理论,现代研究证实肠道菌群紊乱会加重肺部炎症。在LPS诱导的急性肺损伤(ALI)小鼠模型中,研究团队发现:连花清瘟不仅能减轻肺部炎症(降低肺指数、抑制TNF-α等因子),还能显著改善肠道损伤(如肠道绒毛结构破坏、菌群失调)。其中,大黄的作用尤为突出——去除大黄的LHQW-D组对肠道菌群多样性的提升效果最弱,粪便16S rDNA测序显示,完整连花清瘟能富集有益菌(如双歧杆菌属Bacteroidota、巴恩斯氏菌属Barnesiella),抑制促炎菌(如大肠杆菌属Escherichia、柯林斯菌属Collinsella),而去除麻杏石甘汤或大黄后,这种调节作用明显削弱。这说明大黄通过”通腑泻热”改善肠道微环境,进而通过”肠-肺轴”间接保护肺部功能。
5. 镇咳解热:”麻杏石甘汤”与”大黄”的黄金搭档
在氨水诱咳小鼠模型中,连花清瘟及不含MXSGD(麻杏石甘汤)的LHQW-M组均无显著止咳效果,而不含MXSGD的LHQW-Y和LHQW-D组止咳作用明显减弱——说明麻杏石甘汤相关成分(如苦杏仁中的苦杏仁苷、麻黄中的麻黄碱)是镇咳的关键。在干酵母致热大鼠模型中,连花清瘟能显著降低体温(降幅0.51℃),但去除麻杏石甘汤(LHQW-M)或大黄(LHQW-D)后降温效果消失,提示麻杏石甘汤与大黄共同参与了退热过程(可能通过调节下丘脑体温中枢或抑制炎症介质释放)。
“协同增效”的底层逻辑:药代动力学揭示”1+1>2″的奥秘
为什么完整连花清瘟比单独使用某几个组分效果更好?研究团队通过药代动力学(PK)分析给出了答案——完整方中特定成分的系统暴露量(即进入血液的有效浓度)更高,且与药效(PD)呈正相关。
通过UPLC-MS/MS检测大鼠血浆中46种成分发现,单次给药后,完整方中有11种成分(如麻黄碱、伪麻黄碱、大黄酸等)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0–24h)显著高于拆方组;连续7天给药后,8种成分(如绿原酸、木犀草苷等)的浓度进一步累积(AUC升幅>100%),而部分快速清除型成分(如伪麻黄碱)的累积效应较弱。这种差异化的暴露模式说明:连花清瘟中的不同成分具有不同的药代动力学特性,有的负责”快速起效”(如麻黄碱快速宣肺平喘),有的负责”持续作用”(如绿原酸长期抗炎);而完整方的”组合”能让各成分在合适的时间窗口发挥最大效用,形成”时效互补”的协同网络。
科学诠释”君臣佐使”,推动中药现代化
这项研究不仅首次系统拆解了连花清瘟的组方科学性——银翘散主导抗病毒与抗黏液、麻杏石甘汤介导镇咳与解热、大黄增强肠-肺轴保护,多组分协同产生抗炎效应;更通过药代-药效联用分析证明,完整方的”整体暴露量”与”治疗效果”直接相关,揭示了中药复方”多成分、多靶点、协同增效”的核心机制。
正如研究者所言:”这就像一支足球队,银翘散是前锋(直接抗病毒),麻杏石甘汤是中场(调节呼吸功能),大黄是后卫(保护肠道屏障),而其他成分则是替补队员(补充多维度支持)。只有各司其职又默契配合,才能赢得比赛(治疗疾病)。” 此次研究用现代科学语言诠释了传统中医药”君臣佐使”的配伍智慧,为连花清瘟的临床合理应用提供了机制性证据,也为中药复方的国际化推广奠定了坚实基础——让世界看到,中医药不仅是”经验医学”,更是”循证医学”的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