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失眠困扰:从判断到改善,科学应对睡眠障碍的全指南

睡眠,作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占据了我们人生约三分之一的时间。“睡得好、睡得足” 不仅是第二天精力充沛的保障,更是长期身心健康的基石。然而,睡眠问题正悄然成为困扰当代人的普遍难题。中国睡眠研究会等机构 2023 年发布的《中国睡眠大数据报告》显示,我国成年人失眠发生率高达 38.2%,存在睡眠障碍的人数更是达到 5.1 亿。社交媒体上,“晚上醒了还睡不睡”“睡不着要不要硬撑” 等话题频频登上热搜,折射出人们对睡眠问题的高度关注与焦虑。

长期失眠的危害远超想象,它会显著降低身心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增加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躯体疾病的风险,诱发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问题,还会导致情绪不稳定、认知能力减退,进而影响正常的工作与生活。那么,如何判断自己是否陷入睡眠障碍?又有哪些科学方法能改善睡眠?本文将为你一一解答。

一、区分偶尔失眠与睡眠障碍:三大核心判断标准

每个人在一生中都可能遇到短暂的睡眠问题。比如,近期压力过大、面临重要事件时的精神紧张,或是身体不适、服用药物、饮用咖啡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几晚睡不好。这种短期睡眠问题通常会在几天或一两周内自行缓解,不会对身心健康造成长期影响。

但如果短期睡眠问题未得到改善,甚至持续加重,就可能发展为睡眠障碍(即失眠症)。那么,如何区分偶尔失眠与失眠症?根据《欧洲失眠指南》和《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失眠症的判断需从睡眠时长、睡眠质量及对个人的影响三个维度出发,满足以下条件:

  • 入睡困难:睡眠潜伏期(从准备睡觉到真正睡着的时间)经常超过 30 分钟(正常应在 30 分钟以内)。
  • 难以维持睡眠:夜间频繁醒来且难以再次入睡,或比预期更早醒来后无法续睡。
  • 睡眠紊乱影响日常:白天出现疲劳、情绪低落、易怒、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严重干扰学业、工作和日常生活。

同时,失眠症的诊断还需排除以下情况:存在充足的睡眠机会却仍睡眠困难;并非由药物的生理效应引发;不能用其他共存的身心障碍(如呼吸相关睡眠障碍、昼夜节律障碍等)充分解释。

只有当上述症状在过去 3 个月内,每周至少出现 3 次,才能初步判定为失眠症,此时需引起高度重视并及时干预。

二、改善睡眠的首选方案:CBT-I 失眠认知行为疗法

提到改善睡眠,很多人会想到服用褪黑素、安眠药等药物。虽然这些药物能在短期内帮助入睡,但长期使用易产生依赖性、耐药性,还可能引发头晕、嗜睡等副作用,并非理想选择。

相比之下,失眠认知行为疗法(CBT-I)作为一种非药物治疗手段,经过大量实证研究验证,已成为治疗失眠的首选方案。其核心原理是识别并解决导致失眠持续的认知和行为因素,通常在 2-4 周内即可显现明显效果,且效果持续时间远超药物。

《柳叶刀》2023 年发表的一项研究为 CBT-I 的有效性提供了有力支持:642 名失眠患者中,一半接受了 CBT-I 中的睡眠限制疗法干预,6 个月随访显示,2/3 的患者完成了全部治疗,且失眠严重指数显著下降,证明该疗法患者依从性高、易操作且效果可靠。

更重要的是,CBT-I 无需依赖专业人士指导,普通人可自主采用其中的方法调整睡眠。以下是 CBT-I 中经过验证的实用技巧:

1. 不 “硬睡”:建立床与睡眠的正向关联

若在床上躺了 20-30 分钟仍无法入睡,或一上床就胡思乱想,请立刻离开床铺,进行一些放松活动(如阅读纸质书、听舒缓音乐),直到感到困倦再返回床上。这一做法能避免床与 “失眠”“焦虑” 形成关联,反而强化床与 “睡眠” 的条件反射。

同时,只在床上进行与睡眠相关的活动,如睡觉、放松等,避免在床上看电视、刷手机、工作等。长此以往,身体会逐渐形成 “上床 = 睡觉” 的本能反应,提高入睡效率。

2. 科学规划 “床上时间”:提升睡眠效率

睡眠效率(睡眠时间与在床上时间的比值)是衡量睡眠质量的重要指标,正常应高于 85%。若因睡不着导致床上时间远大于睡眠时间,可按以下步骤调整:

  • 记录每晚入睡时间、醒来时间和实际睡眠时间(可借助手环或健康 APP),计算平均实际睡眠时间,以此作为初始 “床上时间”(即只在这段时间待在床上)。
  • 若初始床上时间过长(如实际睡 5 小时,却在床上躺 8 小时),可将床上时间设置为实际睡眠时间减去 1 小时(如 4 小时),之后根据睡眠质量逐渐增加(每次增加 15-30 分钟),直至睡眠效率超过 85%。

3. 规律作息:校准生物钟

固定上床和起床时间,无论前一晚睡了多久、睡得好不好,都要在同一时间起床,周末也不例外。规律的作息能帮助身体形成稳定的生物钟,到了睡眠时间自然产生困意,减少入睡困难。

4. 创造理想睡眠环境:减少外界干扰

睡眠环境的舒适度直接影响睡眠质量,需做到:

  • 安静:使用耳塞、白噪音机(如风扇声、雨声)屏蔽外界噪音。
  • 暗淡:安装遮光窗帘,避免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的蓝光刺激(睡前 1 小时远离电子屏幕)。
  • 舒适:保持卧室温度适宜(一般 18-22℃最佳),选择透气的床品和合适高度的枕头。

5. 合理安排午睡与睡前活动

  • 控制午睡:午睡时间过长(超过 30 分钟)或过晚(下午 3 点后)会影响夜间睡眠,建议午睡时长控制在 10-20 分钟,仅作为短暂放松。
  • 睡前放松:建立固定的睡前仪式,如刷牙、洗脸、泡温水脚等,向身体传递 “即将入睡” 的信号;也可进行深呼吸练习(用鼻吸气 4 秒,屏息 2 秒,用嘴呼气 6 秒)、冥想或轻柔的拉伸,缓解肌肉紧张,降低心率,帮助快速入睡。

三、特殊情况需警惕:失眠与精神障碍的关联

需要注意的是,失眠症很少单独出现,几乎所有精神障碍都常伴随失眠症状。例如,焦虑障碍患者常因过度担忧而难以入睡;抑郁障碍患者可能出现早醒且无法再次入睡的情况;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在躁期可能睡眠需求减少,在郁期则可能陷入嗜睡或失眠。

若同时存在情绪持续低落、兴趣减退、莫名焦虑、自我否定等症状,且失眠问题通过 CBT-I 难以改善,务必寻求专业心理医生或精神科医生的帮助。此时,需针对潜在的精神障碍进行系统治疗(如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再辅以 CBT-I,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失眠问题。

睡眠是身体的 “修复工程”,善待睡眠,就是善待自己的健康。当你被失眠困扰时,不妨试试上述方法,从调整认知和行为开始,逐步找回高质量的睡眠。今夜,愿你卸下疲惫,与好梦相遇。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