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的舞台上,我们常常怀揣着这样或那样的期待,仿佛在黑暗中等待着一束光,一个能拯救自己于水火的英雄。然而,有句话如同一记警钟,重重地敲醒我们:“No one is coming”(没人会来)。初听时,它带着些许残酷与孤独,可深入探究,却发现其中蕴含着无尽的力量与希望。

生活中,“等待被拯救” 的现象屡见不鲜。工作陷入僵局,满心期待领导或贵人能慧眼识珠,主动赋予自己机会;人际关系起了波澜,默默盼望对方能率先读懂自己的心思,主动沟通和解;面临人生抉择,在纠结中徘徊,渴望有人能为自己一锤定音。这种心态背后,有着复杂的成因。从归因方式看,依据控制点理论,外控倾向的人倾向于将结果归结于外界因素,如环境、他人、运气等,认为命运的缰绳在别人手中,自然更易陷入等待外界改变自己人生的泥沼。从更深层的心理机制而言,正如心理学家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中所阐述,真正的自由意味着选择的权利,同时也伴随着独自承担后果的责任,这种孤独与不确定性让许多人下意识地将人生控制权交予外界,依赖权威、顺从群体,或是等待命运的安排。
朋友小 A 的经历便是一个典型例子。毕业之际,他手握知名互联网公司的 offer 和保研名额,内心倾向于投身职场,可父母认为读研更为稳妥,多次暗示。小 A 既害怕职场压力,又担心失败后遭人诟病,最终妥协读研。但因对学术兴趣缺缺,读研过程痛苦不堪,进而对父母心生埋怨,陷入受害者心态,习惯性地觉得生活不公,将不顺归咎于他人,愈发被动地等待外界拯救,渐渐丧失了对人生的主导权。
而这种等待被拯救的心态,其形成往往有着多方面的根源。不安全的依恋风格首当其冲,童年时若照顾者回应不稳定,孩子成年后在亲密关系或职场困境中,便容易形成焦虑型依恋,潜意识里渴望有人拯救自己。演员咏梅便是如此,自幼父母离异,在家庭中感受不到温暖与重视,深层的自卑让她曾经强烈期盼有个人能将自己拉出困境。习得性无助也是重要因素,当一个人长期遭受挫败,缺乏正向反馈,便会逐渐丧失改变现状的信心,认为自己做什么都无济于事,进而依赖外界力量拯救自己。来访者小 B 就是这样,因工作屡屡受挫,产生严重拖延症,虽梦想成为自媒体博主,却只是沉浸在对 “理想自我” 的幻想中,行动力消磨殆尽。此外,成长环境的影响不容小觑,从小背负的学业、职业高压力,使我们将自我价值与外界认可紧密相连,一旦外界认可缺失,便容易陷入焦虑,期待他人拯救。同时,社会文化中一些性别刻板印象,如影视作品中 “等待王子拯救” 的女性形象,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部分人,让他们更习惯将希望寄托于外界。
“等待被拯救” 的心态,如同给自己打造了一座无形的牢笼。我们把希望系于他人,将失败预想在心中,看似保留了 “我本可以更好” 的幻想,实则在自怜与自我怀疑中徘徊,一点点将人生主动权拱手让人。而 “no one is coming” 之所以具有强大的力量,正是因为它打破了这座禁锢我们的牢笼。它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没有人能替我们承担人生,若不行动,便永无改变之日。只有扛起这份责任,我们才能从被动等待转变为主动建构,开始为自己的人生掌舵。它引导我们将注意力从外界拉回自身,积极心理学研究表明,当我们相信自己能够影响和主导生活时,幸福感和行动力都会大幅提升,而这句话正是将心理能量聚焦到了自己身上,增强了我们对生活的掌控感,激发进一步行动。它还切断了隐形的 “受害者叙事”,让我们明白自己的故事应由自己书写,即便曾经受过伤害,也不能再以受害者自居,而是要主动推动人生的发展。
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拿回人生主动权,生长出托举自己的力量呢?这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努力。
自我觉察是关键的第一步。依据心理学家 Albert Bandura 的自我效能感理论,人们对自己 “能做到某件事” 的信心,源于一次次成功经验。哪怕是微小的成就,也能显著提升自我效能和抗挫折能力。我们可以每天记录一件自己完成的小事,像整理桌面、完成一次跑步等,结束时写下 “我做到了” 或打个勾,通过这种方式,让大脑清晰地感知自己的行动与结果之间的联系,长期坚持,逐步强化 “我能掌控” 的体验,减少对外界的依赖。
重建叙事也至关重要。叙事疗法告诉我们,我们讲述自己故事的方式,会深刻影响看待自己的视角。若总是在内心强调 “我很差”“我是失败者”“我被生活辜负”,便会将自己牢牢困在受害者角色中。相反,尝试将叙事转换为 “我正在经历挑战”“我还在学习成长的路上”,这种改变叙事的练习,能帮助我们减少自我批评,提升心理弹性,在困境中依然看到无限可能。
此外,我们还需带着边界去寻求支持。虽然 “no one is coming”,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孤立自己。大量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对个体心理健康极为重要。在寻求家人、朋友、心理咨询师的意见时,我们要明确,最终的决策权始终掌握在自己手中。如此,既能获得情感支持,又能避免将希望完全寄托在某个人身上,把帮助当作资源而非拯救,在与世界保持连接的同时,真正为自己的人生负责,托举自己前行。
在人生的漫漫长路上,我们不应消极等待他人的拯救。正如作家西蒙娜・波伏瓦,在面对生活难关时,毅然决然地选择赌自己会有一个幸福的未来,主动做出每个选择,并勇敢承担责任。我们也应如此,明知无人等候,也要坚定地越过山丘,因为我们越过山丘,是为了成就更好的自己,而非为了谁的等待。愿我们都能在选择与承担中,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生活,拥抱幸福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