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社会,失眠已成为困扰众多人的常见问题。然而,令人困惑的是,许多失眠患者在接受治疗后,病情不仅没有好转,反而越发严重。这一现象背后,隐藏着复杂的成因和国内睡眠医学发展的深层困境。

失眠,远非简单的 “睡不着”。它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如药物副作用、呼吸暂停综合征、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以及肺部感染等躯体疾病。然而,面对如此多元的病因,现实中的治疗却往往过于简单化。“开点药” 成为了普遍做法,这不仅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可能导致病情恶化。
药物治疗是失眠治疗的常用手段,但许多患者长期依赖安眠药,剂量越吃越大,形成了恶性循环。例如,苯二氮䓬类药物等虽然能暂时缓解失眠症状,但长期使用可能导致身体依赖和耐受性,停药后反跳性失眠更严重。而且,单纯依靠药物可能掩盖背后真正的病因,如未被诊断的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或心理疾病。如果不解决这些根本问题,失眠自然难以治愈,甚至会越来越严重。
除了药物治疗的误区,国内睡眠医学学科建设的滞后也是重要原因。睡眠医学在中国仍是一个 “有实无名” 的学科,缺乏独立的职称晋升路径、统一的诊疗科目编码和系统化的教育培养体系。这导致医生缺乏专业的睡眠医学知识,难以进行深入的病因排查和精准的诊断治疗。
由于没有完善的学科体系,睡眠专科门诊稀缺,患者不得不奔波于各大医院的神经科、耳鼻喉科、呼吸科等下设的睡眠门诊,诊疗过程碎片化,缺乏统一标准和规范,极易导致误诊。不同科室的医生往往从自己的学科角度出发看待问题,缺乏对睡眠问题的整体性认识,使得患者像皮球一样被踢来踢去,无法得到有效的治疗。
此外,多学科诊疗模式难以落地,也影响了失眠的治疗效果。医保付费机制不完善、科室间利益壁垒和人才紧缺等问题,使得真正能够综合各学科优势的诊疗模式无法有效实施。例如,失眠认知行为治疗(CBT – I)被国内外指南推荐为首选的非药物治疗方式,但由于耗时长,医护人员投入的精力与回报不匹配,且费用完全由患者自费,在国内推广受限。许多患者无法获得这种有效的非药物治疗,只能依赖药物,进一步加重了病情。
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失眠患者来说,情况更为复杂。他们的睡眠问题常伴随肥胖、焦虑、抑郁等病症,而许多家长自身作息紊乱,却要求孩子早睡,或者陪孩子写作业到深夜,第二天又让孩子早起,这些不良的家庭环境和生活习惯,使得孩子的睡眠问题难以得到改善。如果不关注家庭因素,仅仅对孩子进行治疗,往往收效甚微。
失眠越治越严重,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解决这一问题,不仅需要患者正确认识失眠,避免盲目依赖药物,还需要加强国内睡眠医学学科建设,培养专业的睡眠医学人才,完善诊疗标准和规范,推动多学科诊疗模式的落地。同时,也需要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提高公众对睡眠健康的认识,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走出失眠治疗的困境,让患者摆脱失眠的困扰,重拾健康的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