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 5 亿人民币的交易金额尘埃落定,曾经被视为 “直男文化圣地” 的虎扑,终究没能逃过卖身的命运。这场交易不仅引发了 “男性消费力不如狗” 的老调重弹,更让外界将目光聚焦在虎扑与收购方迅雷这对看似 “弱弱联合” 的组合上,质疑声与嘲讽声如潮水般涌来。

虎扑的衰落早已显露端倪。随着得物、识货等电商业务被剥离,如今的虎扑几乎只能依靠社区广告收入维持运营。据媒体报道,拆分后其广告占比或高达总营收的 90%。过度依赖广告的单一营收模式,加上粗暴随意的广告投放方式,严重影响了用户体验。大量伪装成正常内容的信息流广告,如同隐藏的陷阱,频繁 “背刺” 用户,使得用户对平台的好感度直线下降。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BBS 模式本身陷入了难以盈利的恶性循环。在虎扑社区,用户习惯浏览帖子,却很少关注个人主页,这导致即便头部用户也难以获得大量曝光。没有曝光,广告主自然不愿投放广告,平台无法盈利,也就难以留住优质创作者。曾经在虎扑走红的篮球圈大 V 张公子张佳玮、太吾车神等,纷纷离开虎扑,转投其他平台并取得成功。用户与创作者的流失,使得社区生态愈发脆弱,商业化之路举步维艰。在短视频等内容平台的冲击下,虎扑甚至沦为了其他平台的内容搬运工,原创内容匮乏,用户大量流失。2017 年,虎扑自称月活 5500 万,而到了 2020 年,易观数据显示其月活仅为 579 万,落差之大令人咋舌。
然而,当迅雷以 5 亿收购虎扑的消息传出时,人们更多的是惊讶:一个下载工具鼻祖,为何要收购一个没落的社区?事实上,迅雷的处境虽然艰难,但并非如外界想象的那般不堪。从 2025 年第一季度财报来看,迅雷总营收 8880 万美元,毛利润 4410 万美元,均实现同比增长。尽管云业务持续萎缩,2024 年同比下降 15.3%,但其会员业务却展现出强大的韧性。一季度会员数量从 576 万增长至 604 万,每位会员平均营收也有所提升。对于许多用户而言,迅雷依然是获取磁力链接资源的首选工具,其操作简单、使用习惯难以替代的特点,使其拥有一批忠实用户。
近年来,迅雷积极寻求转型,将直播业务作为重要突破口。在国内直播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迅雷另辟蹊径,将重心转向海外,推出语音直播平台 Hiya。凭借对东南亚市场用户喜好的精准把握,Hiya 发展势头迅猛,成为迅雷增速最快的业务板块。此外,迅雷在投资领域也颇为活跃,自 2014 年起,便涉足硬件、游戏、物联网等多个领域,提前布局小程序游戏、全景相机等新兴市场。例如,迅雷早在 2016 年就投资了如今国内全景相机行业的龙头影石,并持股 8.73%,今年 2 月影石成功通过 IPO,还带动了迅雷股价上涨。
虎扑对于迅雷而言,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虽然虎扑平台运营不佳,但并不意味着男性用户消费力低下。从虎扑孵化出的得物,月活早已破亿,估值高达 710 亿元,充分证明了男性用户在电商领域的消费潜力。即便不考虑电商,仅在体育资讯领域,虎扑也拥有独特的优势。作为国内顶尖的体育论坛,虎扑拥有完备的体育生态,包括赛程追踪、比分更新、新闻热帖等功能,其简洁高效的讨论氛围,是视频平台难以替代的。在国外,社交平台 X 也无法撼动 Reddit 的 NBA 板块,虎扑同样在国内体育论坛领域占据着不可动摇的地位,拥有一批忠诚度极高的年轻体育爱好者。这些极度垂直的流量,对于球鞋、3C 数码等产品的商家而言,具有极高的营销价值。
此次收购,对于虎扑和迅雷而言,都是一次破局的尝试。迅雷董事长兼 CEO 李金波表示,虎扑的优质体育内容和活跃用户群能够丰富迅雷的内容生态;而虎扑也期待借助迅雷在直播业务等方面的经验,改善自身生态。当两个在各自领域面临困境的企业走到一起,能否实现 1 + 1>2 的效果,打破 “弱弱联合” 的质疑,值得我们拭目以待。这场交易不仅关乎虎扑与迅雷的未来,也为互联网行业中陷入困境的企业提供了一次转型与合作的范例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