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搬同类尸体回巢之谜:并非为了饱腹

在大自然的微观世界里,蚂蚁的行为常常引发人们的好奇。当我们看到蚂蚁忙碌地将同类的尸体搬回巢穴时,脑海中可能会不由自主地浮现出一个疑问:它们是要吃掉同伴的尸体吗?实际上,蚂蚁将同类尸体搬回巢穴这一行为背后,有着更为复杂且深刻的原因,远非单纯的进食需求那么简单。

蚂蚁是极具领地意识的社会性昆虫。当两个相近的同种蚂蚁巢穴因资源和领地问题爆发大规模 “战争” 时,我们有时会看到 A 蚁群的蚂蚁将 B 蚁群的死蚂蚁带回自己的巢穴。但这并非是把对方当作食物战利品,而是因为蚂蚁判断能力相对简单,主要依靠信息素来识别周围同伴。同种蚂蚁采用相似的信息素交流,这就导致 A 蚁群的工蚁很容易误把 B 蚁群的死蚂蚁当作自己阵亡的姐妹,出于本能将其带回巢穴。

将受伤或死去的同伴带回巢穴,这在众多蚂蚁种类中是普遍存在的行为。从某种角度看,这种清理战场的举动,是为了防止死去同伴的尸体吸引来捕食者,从而保障整个蚁群的安全。毕竟,对于体型微小的蚂蚁而言,众多捕食者都对它们虎视眈眈,任何可能暴露蚁群位置的因素都需要被消除。

那么,被带回巢穴的蚂蚁尸体究竟会被如何处理呢?通常情况下,死去蚂蚁的尸体会被运输到蚁群内部特定的 “蚂蚁墓地”。这个 “墓地” 一般设置在巢穴内部,特别是在一些在地下筑巢的蚂蚁群体中。之所以这样安排,是为了统一处理尸体,有效避免疾病的传播。蚂蚁虽小,但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已经深谙疾病对整个群体的巨大威胁。死去的蚂蚁尸体很可能携带各种病原体,如果随意丢弃在巢穴周围,或者任其在巢穴内腐烂,疾病便会迅速在蚁群中蔓延,给整个群体带来灭顶之灾。所以,将尸体集中放置在 “蚂蚁墓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阻断疾病传播的途径,保障蚁群的健康繁衍。

蚂蚁的生理结构也决定了它们对食物的选择偏好,这也间接影响了它们对同类尸体的处理方式。成年蚂蚁的前胃和嗉囊位于身体最后一节,连接这一节的过道极为细小,这使得它们无法食用固体食物,只能摄取液体食物。若不小心吃下固体食物,很可能会堵塞食道,危及生命。而蚂蚁幼虫则不同,它们没有进食方面的困扰,几乎可以吃下任何类型的食物。在蚂蚁群体中,存在独特的食物分享方式 —— 交哺。成年蚂蚁会将食物储存在嗉囊中,必要时通过嘴对嘴的方式吐出来喂养给同伴。不仅如此,蚂蚁幼虫也会进行交哺,它们会把吃下的固体食物转化为液体食物,分享给成年蚂蚁。而且,蚁群中一些关键的营养物质,如各种必需氨基酸,主要来源于幼虫的交哺。可以说,幼虫在蚁群的食物供应体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所以,成年蚂蚁即便带回同类尸体,由于自身无法直接食用固体的尸体,也只能考虑将其喂养给幼虫。但在食物条件允许的正常情况下,出于对疾病风险的控制等因素,蚁群大概率不会将本巢死去的蚂蚁或其他巢的同类蚂蚁当作食物喂给幼虫。

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蚂蚁已经学会了如何维持社群的稳定与安全。对于它们而言,同类尸体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不安全因素,出于本能,它们会及时处理掉这些尸体,以维护整个蚁群生活环境的安全与卫生。不过,当食物严重不足时,情况就会发生变化。此时,动物对食物的强烈需求会战胜对潜在风险的恐惧,蚂蚁也不例外,它们可能会出现同类相食的现象,将死去或受伤的个体当作食物喂养给幼虫,以确保整个群体能够在艰难的环境中延续下去。甚至,有学者认为在食物极度匮乏时,成年蚂蚁还会吃掉蚁群中的幼虫和卵(当然,这一观点目前还缺乏确凿的研究证据)。

蚂蚁将同类尸体搬回巢穴的行为,并非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其中既有信息素导致的误判,也有对群体安全、疾病防控以及食物分享体系等方面的考量。在食物充足时,处理同类尸体更多是出于卫生和安全方面的本能;而在食物短缺的极端情况下,蚂蚁才会无奈地选择同类相食来维持群体的生存。这一小小的行为,蕴含着蚂蚁在漫长进化历程中积累的生存智慧,也为我们展现了微观世界中生命为了生存与繁衍所做出的不懈努力。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