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市场现状:叠墅供应井喷,中环内重现身影
2025年,上海叠墅市场迎来显著变化。自2024年8月新房限价政策全面放开后,土地市场释放了大量不限价地块,其中“纯叠墅”或“叠墅+高层”组合项目占比过半。例如宸嘉徐汇龙华、绿城北蔡、华润新杨思等地王项目均以叠墅为核心产品。

供应量对比:
- 2022年:上海叠墅供应量达6300套,占新房总供应的6%以上,分布覆盖内中外环。
- 2024年:叠墅供应骤降至2500套,中环内仅100套左右,稀缺性甚至超过江景豪宅。
- 2025年:上半年已有9个项目推出叠墅,中环内翡雲悦府、润雲金茂府两盘合计186套,接近去年全年两倍。下半年预计还有国贸海上原墅、碧云北外滩等新盘入市。
全国范围内,成都、杭州叠墅市场同样火热。成都核心区叠墅供销比一度低于0.8:1,杭州则涌现十余个叠墅项目,单价跨度从3.5万至10万元/平方米。
二、产品力升级:从“迷你墅”到“奢阔叠拼”
叠墅的回归不仅是政策松绑的结果,更是产品力迭代的必然。新一代叠墅通过以下突破重新定义市场:
1. 面积放大,功能升级
- 起步面积200平方米:上海翡雲悦府(195㎡)、润雲金茂府(217㎡)等已入市项目,以及绿城逸庐(200㎡)、嘉佰道徐汇(312㎡)等即将入市项目,均以大户型为主。
- 极致案例:杭州御境映庐叠墅起步面积785㎡,最大878㎡,中签率仅3.16%;苏州太湖湾项目通过赠送露台、阳台等,实现118㎡建面拓展至近230㎡的实际使用空间。
2. 纯叠墅社区,告别“高低配”
过去叠墅常作为高层项目的“点缀”,导致居住体验压抑。如今开发商转向纯叠墅社区,甚至取消中叠,推出4层双叠产品。例如润雲金茂府通过上下叠独立地下室(上叠2.8米层高,下叠5.8米挑高)实现“有天有地”的居住感。
3. 细节优化:隐私性、精装与采光
- 隐私性:翡雲悦府采用“一户一梯”设计,阅湖之星打造多重归家路径,南通招商和园通过退台错层增强私密性。
- 精装交付:国贸海屿佘山等楼盘配置智能家居系统,解决传统叠墅毛坯交付的装修痛点。
- 采光革新:南通招商和园采用南北双采光(下沉庭院+北侧采光井),南通叠墅地下室也能实现明亮效果。
4. 公区景观与尺度感
湖翠晓印轩等楼盘通过拓宽楼间距、打造多层次景观,弥补传统叠墅公共空间不足的缺陷,提升居住品质。
三、驱动因素:政策松绑与需求分化
叠墅市场的复苏,源于政策与市场需求的“双向奔赴”:
1. 政策红利释放
- 限价取消:开发商不再被迫压缩利润,可专注高溢价产品。
- 低密地块供应增加:核心区优质地块(如徐汇龙华、北蔡)为叠墅开发提供条件。
- 7090政策终结:小户型配比限制取消,房企可灵活规划产品结构。
2. 改善需求爆发
- 二胎/三代同堂家庭:叠墅的“有天有地”特性满足对空间与隐私的双重需求。
- 性价比优势:叠墅价格介于大平层与别墅之间,成为高净值人群的“折中选择”。
3. 房企战略转向
绿城、华润等头部房企抓住政策窗口期,通过叠墅产品提升利润率。例如华润新杨思项目以叠墅为主力户型,直接对标高端改善客群。
四、未来展望:叠墅能否持续领跑?
叠墅的回归并非短期现象,而是楼市进入“改善时代”的缩影。其核心优势在于:
- 空间灵活性:通过垂直分层实现功能分区(如长辈住下叠、年轻人住上叠)。
- 稀缺性溢价:中环内叠墅供应稀缺,未来或成区域标杆项目。
但挑战依然存在:
- 价格门槛:高总价可能限制部分客群,需依赖金融政策支持。
- 产品同质化风险:若开发商仅追求面积放大而忽视设计创新,可能导致市场疲劳。
结语
叠墅的“重生”标志着上海楼市从“刚需主导”向“改善为王”的转型。在政策松绑与需求升级的双重推动下,叠墅正从“小众产品”进化为“改善标配”。未来,能否持续赢得市场,取决于房企能否在面积、隐私、精装等维度持续创新,真正实现“用空间丈量生活可能”的终极目标。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