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6 月 28 日,一场迅猛的暴雨和随之而来的洪水给许多地区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当洪水逐渐退去,人们开始着手重建家园,但此时,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摆在了眼前——室内病菌的防范。据快科技报道,暴雨洪水过后,有诸多细节需要我们格外关注,以保障我们的健康和安全。

暴雨和洪水过后,蚊虫如同得到了“狂欢”的信号,数量急剧增多。这些蚊虫成为了传染病的潜在传播者,使得一些原本可控的疾病变得容易流行。专家提醒,我们要尽量避免手脚长时间浸泡在水中。长时间的浸泡不仅会让皮肤变得脆弱,还容易引发皮肤溃烂和各种皮肤病。想象一下,那原本光滑的肌肤在水中浸泡后变得红肿、瘙痒,甚至出现溃烂的伤口,不仅给身体带来痛苦,还可能引发更严重的感染。
与此同时,我们应积极配合卫生防疫部门开展灭蚊蝇鼠的工作。蚊子、苍蝇和老鼠,这些平日里就令人讨厌的小生物,在灾后可能成为传播疾病的“罪魁祸首”。在室外活动时,我们要时刻注意防虫类叮咬。不要随意在草丛中逗留,穿上长袖长裤,涂抹驱蚊液,尽可能减少被叮咬的机会。一旦出现发热、腹泻等症状,切不可掉以轻心,应及时就医。这些看似普通的症状,很可能是某种传染病的早期信号,只有及时诊断和治疗,才能避免病情的恶化。
在传染病方面,我们尤其要关注以下几类:
肠道传染病是洪涝灾害后常见的健康威胁之一。洪涝灾害可能会造成水源污染,原本清澈干净的水源变得浑浊不堪,充满了各种致病微生物。再加上灾后苍蝇蚊虫密度增加,它们在污染的水源和食物之间来回穿梭,成为了肠道传染病的传播媒介。想象一下,当我们饮用了被污染的水,或者食用了被苍蝇叮过的食物,那些致病细菌就会趁机进入我们的肠道,引发腹痛、腹泻、呕吐等症状。严重的肠道传染病甚至可能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危及生命。
虫媒传染病也是我们需要高度警惕的。灾后蚊虫密度的大幅增加,使得虫媒传染病的发病率也随之上升。疟疾、乙脑、登革热等疾病,都可能通过蚊虫叮咬传播给人类。疟疾会让患者反复发热、寒战,严重影响身体的正常功能;乙脑可能导致患者出现高热、意识障碍,甚至留下后遗症;登革热则会引起高热、头痛、肌肉和关节痛等症状,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
鼠源性疾病同样不容忽视。暴雨和洪水会迫使鼠类离开原有的栖息地,它们四处寻找新的生存空间,往往会转移到人类居住的高处。这样一来,人与鼠类接触的概率大大增加,鼠源性传染病蔓延的风险也随之提高。老鼠身上携带的各种病菌,如鼠疫杆菌、汉坦病毒等,都可能通过老鼠的排泄物、咬伤等途径传播给人类。
在饮水方面,灾害后我们应饮用纯净水、矿泉水、瓶装水。这些经过处理的水源相对较为安全,能够有效减少致病微生物的摄入。对于出汗较多的人来说,饮用淡盐开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淡盐开水可以补充身体因出汗而流失的水分和盐分,维持身体的电解质平衡。而不提倡喝生水,因为生水中可能含有大量致病微生物,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这些微生物一旦进入人体,就可能引发各种疾病。
此外,盛水容器的卫生也至关重要。我们应定期对盛水容器进行清洗和消毒处理。在清洗过程中,要仔细清除容器中的沉淀物,这些沉淀物可能是微生物生长的“温床”。通过消毒处理,可以杀灭容器中的微生物,防止其生长繁殖。想象一下,如果盛水容器中滋生了大量的细菌和病毒,我们每天饮用的水都受到了污染,那将对我们的健康造成多大的危害。
在室内环境的清洁方面,我们要对家具、地板、墙壁等进行全面的消毒。可以使用消毒剂擦拭家具表面,用消毒水拖地,对墙壁进行喷洒消毒。同时,要及时清理室内的垃圾和杂物,保持室内环境的整洁。对于被洪水浸泡过的物品,如衣物、被褥等,要进行彻底的清洗和晾晒。在清洗时,可以使用消毒剂进行浸泡,以杀灭可能存在的病菌。晾晒时,要选择阳光充足的地方,让阳光中的紫外线对物品进行进一步的消毒。
在饮食方面,除了注意饮水安全外,我们还要关注食物的卫生。不吃被洪水浸泡过的食物,不吃变质、腐烂的食物。在烹饪食物时,要确保食物煮熟煮透,以杀灭可能存在的病菌。同时,要注意餐具的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在个人卫生方面,我们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尤其是在接触了可能被污染的物品后,要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保持口腔清洁,定期刷牙。避免用手触摸眼睛、口鼻等部位,减少病菌的传播途径。
暴雨洪水过后,防范室内病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要从饮水、环境卫生、饮食、个人卫生等多个方面入手,全面加强防范措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地抵御病菌的侵袭,守护我们的健康家园。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同战胜灾害带来的挑战,迎接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