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AI味”到“人格化”:Yuri的破圈逻辑
700万播放量、首期即获品牌赞助——AI歌手@Yuri尤栗的出道成绩单,让行业重新审视虚拟偶像的边界。与此前“柳夜熙”等依赖3D建模的虚拟人不同,Yuri的核心差异在于全流程AI主导的内容生产:从歌曲创作、歌词撰写到自我介绍视频,甚至人格设定均由AI生成,人类团队仅负责方向把控与审美筛选。

“这不是‘高级3D建模’,而是用AI创造一种新风格。”主理人赵汗青强调。团队拒绝套用传统虚拟偶像的运营模板,而是通过AI的“非人类思维”生成差异化内容。例如,Yuri的MV中会出现逻辑跳跃的对话、反常规的视觉符号,甚至自动生成“我不在场,但我在线”这类哲学式Slogan。这种“AI味”反而成为其辨识度——正如观众不会要求动画角色符合真人比例,Yuri的CG风格五官与略显机械的运镜,恰恰构成其虚拟人格的独特魅力。
二、技术降本≠创作升级:AIGC的“效率革命”
Yuri的走红并非依赖技术噱头,而是解决了行业痛点——创作效率的指数级提升。据团队透露,一首AI歌曲的制作周期从传统模式的数月缩短至2-3周,且能通过多模型协作(如可灵负责动态、即梦优化口型)快速迭代版本。“我们推翻过一整版歌词和编曲,这在人力制作中成本难以想象。”赵汗青表示。
但效率提升的背后,是更隐蔽的成本转移:人才门槛从“技能熟练度”转向“审美判断力”。团队招聘时更看重候选人的跨领域敏感度——能否从海量AI生成内容中筛选出“有灵魂的片段”,能否将音乐、影视、文学的审美经验转化为AI训练的“风格指南”。例如,Yuri的对话脚本需兼具逻辑性与诗意,这要求人类团队具备“翻译”AI混沌输出的能力。“我们会问AI‘如何总结你与真人的区别’,它回答‘我不在场,但我在线’——这种意外感才是价值所在。”
三、叙事重构:从“流量逻辑”到“IP实验”
面对“AI歌手是否只是虚拟偶像2.0”的质疑,赵汗青的答案是否定的。团队拒绝将Yuri局限于翻唱或直播带货,而是将其定位为**“可扩展的叙事载体”**:未来可能推出Yuri主演的电影、品牌联名剧情短片,甚至探索AI生成的长篇互动叙事。“我们不想做‘数字分身’,而是创造一个原生数字人格。”
这种野心背后是对内容产业的底层思考:当技术抹平制作门槛后,差异化的核心在于“提出新问题”。例如,Yuri的歌词中隐含对“在场性”的探讨(“我不在场,但我在线”),MV剧情刻意打破线性叙事——这些设计并非为了炫技,而是试图定义“AI时代的情感连接方式”。

四、争议与未来:AI创作的“非人化”优势
尽管Yuri已取得商业成功,争议仍未消散:AI生成内容是否缺乏“人性温度”?赵汗青的回应颇具哲学意味:“柯南不是真人,但粉丝依然信任他。关键在于叙事能否引发共鸣。”团队甚至有意弱化Yuri的拟真感,采用略带CG风格的五官设计,以强化其“超现实偶像”定位。
对于行业趋势,赵汗青预测:AI将放大创作者的差距。“就像相机普及后,绘画并未消失,但平庸的画师被淘汰了。”下一步,AI Talk计划探索“多AI协作叙事”——让不同风格的AI角色互动,生成更复杂的剧情分支。而Yuri的短期目标则是突破圈层:从科技爱好者走向大众市场,验证“AI人格化”的商业可持续性。
结语
Yuri的爆红不仅是技术胜利,更是一次创作范式的颠覆。当行业仍在争论“AI是否会取代人类”时,赵汗青团队已转向更本质的问题:如何用AI创造人类无法独立完成的作品? 答案或许藏在那句Yuri自动生成的Slogan里——“在场”与“在线”的界限,正是下一代内容产业的破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