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岁女生两年 “撸串”,竟撸出胃癌晚期!医生敲响警钟:这些习惯,千万要改

在大众的认知里,胃癌似乎总是与中老年人挂钩。然而,近期河南郑州一位年仅 24 岁的女大学生,却被无情地诊断出胃癌晚期,这一消息如同一颗重磅炸弹,震惊了所有人。

据了解,这位女大学生刚从校园步入社会不久,本应迎来人生新的篇章,却没想到被病魔狠狠击倒。医生在仔细询问病史后,发现了问题的关键所在。原来,在校期间,她至少有两年时间,几乎每天都雷打不动地去校门口吃地摊串串香。不仅如此,长期不吃晚饭的她,胃黏膜长期处于受损状态,最终在日积月累下,悲剧悄然降临。

胃癌,这个看似遥远的 “杀手”,其实离我们并不远。早期胃癌的症状常常如同普通的胃溃疡或胃炎,表现为反酸、恶心、食欲不振等,很容易被人们忽视。随着病情的逐步发展,疼痛会愈发剧烈,同时还会伴随着明显的体重下降、消瘦以及贫血等症状。当这些严重症状出现时,往往已经到了疾病的中晚期,治疗难度大大增加。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究竟是哪些不良习惯在悄无声息地侵蚀着我们的胃部健康,甚至一步步将我们推向胃癌的深渊呢?

首先,烟酒对胃部的刺激不容小觑。很多人以为吸烟仅仅对肺部有害,却不知烟雾中的大量有害物质,会随着消化道进入胃部,直接对胃黏膜发起 “攻击”,使得血管收缩痉挛,黏膜因缺血缺氧而变得脆弱不堪,长期如此,胃溃疡便极易找上门来。而饮酒方面,适量饮用低度酒或许对血液循环有一定益处,但若是长期大量饮用烈性酒,或是一次性豪饮,胃黏膜的保护屏障就会被瞬间打破,充血、水肿、糜烂甚至出血等问题接踵而至。

其次,饮食不洁以及药物滥用也是两大 “隐形杀手”。幽门螺旋杆菌作为引发胃溃疡的重要因素,其感染途径多为饮食不洁或者人际传播。同时,像阿司匹林、扑热息痛等解热镇痛药,以及地塞米松、可的松等激素类药物,它们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对胃黏膜造成损伤,刺激胃酸过度分泌,大大增加了胃炎、溃疡,甚至胃出血或穿孔的风险。

再者,不当的饮食习惯会给胃部带来沉重负担。例如,“汤泡饭” 这种看似便捷的吃法,实则让食物未经充分咀嚼就匆匆进入胃中,不仅加重了胃部的消化任务,还因唾液分泌减少,影响了食物的消化吸收,长期下去,胃肠功能紊乱和营养不良就会找上门来。过度嗜辣,会刺激消化液大量分泌,致使黏膜充血水肿,胃肠剧烈蠕动。油炸食物因其质地坚硬,难以嚼碎,再加上油脂包裹阻碍消化酶与食物接触,同样会让肠胃不堪重负,引发反酸、恶心等不适症状。

此外,分心进食也是很多人容易忽略的不良习惯。“边走边吃” 或者 “边看(工作 / 学习)边吃”,对于忙碌的现代人来说十分常见。但消化过程需要大量血液供应,运动时血液流向肌肉,边看(工作 / 学习)时血液流向大脑,这就导致胃肠道供血不足,功能受到影响。长期如此,胃炎甚至胃下垂等疾病就可能悄然发生。

医生强调,“胃病三分靠治、七分靠养”,面对胃癌这样严重的威胁,预防无疑是关键中的关键。年轻人正处于人生的黄金阶段,更应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进餐,定时定量,避免过度饥饿或暴饮暴食;饮食均衡,保证摄入各类营养物质,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全谷物以及优质蛋白质,减少高盐、烟熏、油炸、烧烤食物和加工肉类的摄入;注意饮食卫生,饭前便后洗手,防止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戒烟限酒,避免熬夜,保持充足的睡眠;同时,保持心情舒畅,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身体免疫力。

对于胃部出现的任何不适症状,都不能掉以轻心。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检查,切不可自行诊断或盲目用药。早期胃癌通过手术切除,五年生存率可以达到 90% 以上,而晚期胃癌的五年生存率最低可能只有个位数。所以,重视胃部健康,从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开始,不要让悲剧在自己身上重演。

正如这位 24 岁的女大学生,她的遭遇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胃癌不再是中老年人的 “专利”,年轻人同样需要警惕。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更应该关注自己的身体,守护好我们的胃部,因为这不仅是对自己负责,更是对未来美好的人生负责。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