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养生正当时,中医专家教你抓住关键期

立秋已至,虽然暑热尚未完全消退,但节气的转换已然为我们的身体带来了新的变化信号。此时,正是养生的关键时期,齐齐哈尔市中医医院中医护理门诊的专家提醒广大市民,顺应节气特点进行养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季节更替,为秋冬健康打下坚实基础。

冬病夏治,抓住末伏 “黄金期”

末伏是 “冬病夏治” 的最后绝佳时机。中医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三伏天是一年中阳气最为旺盛之时,人体的阳气也在此时达到顶峰。在这个时候,人体气血趋于体表,皮肤松弛,毛孔张开,有利于药物的渗透,是驱寒邪、调体质的最佳契机。

三伏灸作为一种中医外治疗法,通过在特定穴位上进行艾灸,能够有效地改善体质虚寒、亚健康以及免疫力低下等问题。对于那些每到冬季就容易出现咳嗽、哮喘、关节疼痛等病症的人群来说,趁着末伏进行三伏灸调理,可借助自然界的阳气,鼓舞人体正气,增强免疫力,达到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的效果,为即将到来的秋冬季节储备足够的能量,减少疾病的发作频率和程度。

健脾养胃,避免湿寒伤身

尽管立秋已过,但暑热依旧未散,许多人贪图一时之凉,过度食用冷饮、生冷食物。然而,这种做法极易导致湿寒之邪侵入人体,困阻脾胃。脾胃一旦受损,就会出现消化不良、腹胀、食欲不振等一系列问题。

中医推荐使用砭石脐灸罐来调理脾胃。神阙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肚脐,是人体经络的重要枢纽,与全身经络相通,联系着五脏六腑。砭石脐灸罐融合了砭石疗法与脐灸疗法,通过在脐部放置经过特殊加工的砭石罐,并配合艾灸的温热刺激,能够激发经络气血的运行。砭石本身具有特殊的能量场,其特有的远红外辐射和超声波脉冲能深入肌肤,促进微循环,疏通经络,调节气血;而艾灸产生的温热药力,通过砭石罐传导至神阙穴,能够温补阳气、散寒除湿。二者结合,既能有效地祛湿散寒,又能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帮助改善腹部塑形,解决 “小肚腩” 的困扰,可谓一举多得。

防秋燥、安心神,刮痧助疏通

随着秋季的到来,燥气逐渐上升。秋燥之邪容易侵犯人体,导致出现口干、咽干、鼻涩、皮肤干燥、大便干结、心烦气躁等症状。此时,虎符铜砭刮痧成为应对 “秋燥” 的理想选择。

虎符铜砭刮痧以铜砭为工具,通过在人体经络穴位上进行刮拭,能够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人体的经络就如同一条条河流,只有保持通畅,气血才能正常滋养全身各个脏腑组织。当经络不通时,就会出现各种不适症状。通过虎符铜砭刮痧,能够有效地清除体内的燥热之邪,让气血得以顺畅流通,从而达到降火除燥的目的。同时,刮痧过程还能刺激人体的神经系统,缓解肌肉疲劳,使人身心得到放松,心情也随之舒畅起来。

饮食调理:滋阴润肺,少辛多酸

在饮食方面,立秋后应遵循滋阴润肺、少辛多酸的原则。中医认为,肺与秋季相应,而燥邪最易伤肺。此时可以多食用一些具有滋阴润肺功效的食物,如梨、百合、银耳、莲藕、蜂蜜等。梨可以生吃,也可以炖煮成冰糖雪梨,对于缓解口干、咽干、喉痛有很好的效果;银耳百合羹则能从内部滋养身体,补充津液。此外,还可以适当食用一些酸味食物,如山楂、柠檬、葡萄等,以增强肝脏功能,抵御过盛的肺气。

相反,要尽量减少葱、姜、蒜、韭菜、辣椒等辛辣食物的摄入。这些食物性辛散,容易损伤肺气和津液,加重秋燥症状。同时,立秋后也不宜过早、过度地 “贴秋膘”。经过一个夏天,人们的脾胃功能相对较弱,此时如果大量进食油腻、高蛋白食物,会加重脾胃负担,影响消化吸收。对于一些本身就肥胖、患有 “三高” 等慢性疾病的人群来说,更应谨慎 “贴秋膘”,以免加重病情。

作息与运动:早睡早起,动静结合

在作息上,立秋后应逐渐调整为早睡早起。早睡可以顺应阳气的收敛,早起则有助于肺气的舒展。民间常说 “春困秋乏”,适当增加睡眠时间,能够帮助人们恢复精力,避免秋乏的发生。同时,要注意根据气温变化适时增减衣物,不要急于添衣,可适当 “冻一冻”,以增强身体对寒冷的适应能力,但也要避免着凉。

在运动方面,秋季气温适宜,是开展运动锻炼的好时机。可以选择一些有氧运动,如慢跑、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等。这些运动既能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又不会过度消耗体力。同时,还可以配合一些 “静功”,如站桩、冥想等,以达到动静结合、心身康泰的效果。运动时要注意避免过度出汗,以免损伤阴液。运动后要及时补充水分,保持身体的水分平衡。

立秋时节,养生要兼顾防暑、防燥、防湿寒,从饮食、作息、运动以及中医特色疗法等多方面入手,顺应自然规律,调整生活方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顺利度过季节交替期,保持身体健康,以充沛的精力迎接秋冬的到来。如果在养生过程中有任何疑问,不妨咨询专业的中医人士,让他们为您量身定制适合您的养生方案。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