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酸奶 “翻车” 事件频发!医生:存在杂菌污染风险

在健康饮食理念盛行的当下,自制食品热潮悄然兴起,自制酸奶便是其中备受追捧的项目之一。家长们热衷于在网络平台上分享各类自制酸奶的教程,酸奶机、电饭煲、烤箱,甚至保温杯、被窝等都成为了制作酸奶的 “神奇工具”。在家长们眼中,自制酸奶似乎兼具经济实惠与安全健康的双重优势,既能避免食品添加剂与防腐剂的潜在危害,又能让孩子品尝到饱含爱意的亲手之作,可谓意义非凡。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儿科医生郑重提醒:自制酸奶实则暗藏诸多风险。

自制酸奶并不比商业酸奶安全

自制酸奶的原理并不复杂,主要是在牛奶中接种乳酸菌,让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等乳酸菌在 40 – 42 摄氏度的适宜温度下大量繁殖,将牛奶中的乳糖分解为乳酸,从而使牛奶发酵成粘稠的酸奶,经过数天冷藏后,口感更为冰爽。乍看之下,只需具备原材料与加热器具,就能轻松开启自制酸奶之旅。但家长们往往忽略了最为关键的一点 —— 无菌的环境与操作。

家庭环境中微生物种类繁多且数量庞大,即便将牛奶煮沸、对器具进行煮沸消毒,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极易出现杂菌污染的情况。比如,盛装酸奶或牛奶的容器消毒不彻底,又或是制作酸奶前双手未清洗干净,都可能使其他杂菌混入酸奶之中。这些杂菌包含霉菌、酵母菌、细菌、噬菌体以及其他有害微生物,在发酵过程中,它们可能迅速繁殖,一旦数量增长至足以压制乳酸菌的程度,便极有可能产生过量有害物质。人若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饮用了被杂菌污染的酸奶,食物中毒的风险便会大大增加。此类意外事件并非个例,新闻中早有相关报道。

2018 年,厦门的姚女士在自制酸奶时,因杀菌环节把控不严,致使全家在食用后均出现腹泻症状。后经医院化验检查,确诊为食物中毒。令人意外的是,这并非姚女士首次自制酸奶,她怎么也想不到会出现如此严重的后果。

2024 年,河南郑州的侯女士依据教程自制希腊酸奶,结果食用后出现食物中毒现象。经了解,原来是她在将酸奶放入冰箱过滤时,忘记冰箱内有正在化冻的生肉,从而引发了酸奶的不良发酵。实际上,由于奶类本身极易受到杂菌污染,从食品安全角度出发,并不建议自制酸奶。

在家庭环境下自制酸奶,难以保证严格的杀菌条件,杂菌污染的安全隐患始终存在。这就如同常在河边行走,难免会有鞋子被打湿的风险,即便是经验丰富的 “老手”,也可能在某一次操作中出现意外。而且,部分家长在自制酸奶时,还喜欢按照个人喜好增减糖分,殊不知这一行为同样隐藏着多种安全隐患。

一方面,糖分用量难以精准把控。蔗糖作为酸奶中常用的添加剂,其添加量通常需控制在 4% – 7% 之间,且不得超过 12%。若蔗糖浓度过高,会因渗透压升高而对乳酸菌的生长产生抑制作用,影响酸奶的正常发酵。

另一方面,糖类的品质难以保障。糖类中本身可能暗藏酵母菌和其他杂菌,添加糖类后,酸奶中的细菌总数会有所上升,这无疑增加了乳酸菌被杂菌压制的可能性。更为严重的是,自行添加的佐料品质参差不齐,家长们可能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使用劣质糖、过期糖,甚至误将非糖类物质当作糖加入酸奶中。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后果可能不堪设想。

2018 年,湖南的龚女士在家自制酸牛奶时,误将装有醋酸铅的袋子当作白糖,加入了几勺 “白糖”。结果,母子俩在饮用酸奶后,相继出现头晕、腹胀、腹痛等症状。经检查,所谓的 “白糖” 其实是醋酸铅,母子俩均发生急性铅中毒,孩子更是陷入重度铅中毒状态,还伴有肝功能损害。

此外,制作完成的酸奶,许多家长会用一层薄薄的保鲜膜覆盖后,放入冰箱冷藏保存数日。但实际上,这样的密封条件远远不足以抵御外界细菌的入侵。冰箱中存在着各种细菌,例如耐低温的李斯特菌,它们可能会通过保鲜膜的缝隙进入酸奶,在适宜的环境下大量繁殖,对食用者的健康构成威胁。

家长们自行在家为孩子烹制美食,这份心意固然值得称赞,但也需谨慎选择食物种类与制作方法。像烤面包、烤蛋挞等经过烘焙高温杀菌的食品,相对来说较为安全可靠;而自制酸奶由于存在诸多不可控的风险因素,还是应当尽量避免。毕竟细菌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肉眼无法察觉,且不会自行消失,也并非 40°C 的温度就能将其全部杀灭。一旦发生杂菌污染事件,后果将难以挽回。

自制酸奶的品质其实也并不好

除了安全风险外,不支持自制酸奶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自制酸奶的品质往往难以与商业生产的酸奶相媲美,甚至在口感等方面还会大打折扣。

商业生产的酸奶通常会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这些添加剂在生产工艺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以稳定剂为例,它能够有效防止乳蛋白沉淀、调整酸奶的粘度、避免乳清分离以及防止酸奶出现分层和沉淀现象。若不添加稳定剂,酸奶产品的质量可能会出现缺陷,口感也难以达到细腻顺滑的程度。而自制酸奶由于省略了添加稳定剂这一步骤,在口感上自然会受到影响。

完成发酵的酸奶需经过冷藏后才更适合食用。在此过程中,无论是自制酸奶还是商业酸奶,乳酸菌活菌数都会有所降低,并且会继续进行代谢乳糖产酸的后酸化作用。研究表明,在冷藏期间,自制酸奶的活菌数和存活率均低于商业化酸奶,而后酸化作用却更为显著。过强的后酸作用首先会加剧酸奶的凝乳效果,使酸奶质地变得硬实,大量乳清析出,严重破坏酸奶组织状态的均一度和细腻口感;其次,大量产生的乳酸会打破发酵完成时原有的酸甜平衡,导致产品风味急剧下降。

这意味着自制酸奶的食用时效性较短,放置时间稍长,不仅活菌数会大量损失,口感不再细腻,还会变得比原来更酸。面对这种情况,有些人为了改善口感,会选择添加糖或蜂蜜来调味,如此一来,酸奶的实际含糖量往往会比购买的市售酸奶高出许多,不仅无法达到健康饮食的初衷,反而可能带来更多的健康风险,如增加肥胖、糖尿病等疾病的患病几率。

自制酸奶、自制土榨油、自己发蘑菇和木耳等,在过去确实是常见的传统人工制作方式,在部分地区至今仍保留着自制酸奶的习惯。然而,如今这些食品大多实现了工业化大规模生产,这背后必然有着充分的考量。选择正规大品牌商业化生产的产品,其质量和安全性通常更有保障,相关监管措施也能较为到位,能够在最大程度上确保消费者的饮食健康与安全。

至于酸奶的选购,这里有两条简单实用的建议:一是蛋白质含量低于 3.0 的酸奶,其营养价值相对较低,可不作优先考虑;二是总碳水化合物含量高于 8.0 的酸奶,往往含糖量较高,不建议给孩子饮用。当然,以上建议是基于将酸奶作为优质乳制品和营养来源的前提。若仅仅将酸奶当作一种普通饮料,单纯追求口感风味,那么这些标准便可不作参考。但无论如何,保障食品安全始终是我们选择食品时的首要原则。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