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炎热,不少人都喜欢去野外溯溪、游泳,享受清凉。然而,今年 56 岁的杨叔(化名)在水库游完泳之后,却遭遇了一场健康危机。

杨叔游泳后,先后出现身体发热和关节疼痛的症状。他形容道:“好像重感冒的感觉,走路的时候腿就很痛,关节的部分,下肢脚骨那里(很痛)”。起初,杨叔并未太过在意,以为只是普通的着凉,便在家附近的医院开了些感冒药回家吃,满心以为很快就会痊愈。可事与愿违,他的不适症状不仅没有减退,反而还愈发严重。
无奈之下,杨叔马上换院就诊。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感染病科主任医师罗润齐表示,发烧两天后杨叔出现了尿少的情况,检查发现,他已经肾功能衰竭了。“当时我们也查出他的炎症指标很高,第一时间考虑他是感染了病原菌,但具体是那种病原菌就要查一下,所以我们运用了病原体测序,简称叫做 NGS 进行检测,第二天发现了他是钩端螺旋体感染。”
医生介绍,钩端螺旋体亦被称为 “水中杀手”,主要寄生在老鼠、猪、狗等动物体内,随尿液排出后污染水源。当人体接触被污染的水源时,有几率被入侵并引发感染。而且患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轻重不一,严重的可导致死亡。
感染钩端螺旋体初期,症状就像得了流感一样,会出现发烧、浑身酸痛、感到很累等情况。大概三天左右,病人的症状就会出现不同的表现。“有的病人会出现肺出血型、黄疸出血型,有的是肾功能衰竭,有的甚至是脑膜脑炎型,有的还会出现交叉病症。”
除了杨叔之外,13 岁的市民小铭(化名)在郊区溯溪之后,出现高烧、寒战、甚至胡言乱语。经检查,他同样是患上了 “钩体病”。医生强调,即使身上没有明显伤口,钩端螺旋体也可通过皮肤黏膜侵入体内。
钩端螺旋体病是一种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发的人兽共患病,是我国法定报告乙类传染病。当感染钩端螺旋体的动物排尿后,含有大量病菌的尿液会污染水源和土壤。一旦人体皮肤破损处、黏膜(如口腔、眼睛)接触到被污染的水,病菌便会迅速入侵,引发全身性感染。洪水过后或雨后积水,被污染的土壤随水流扩散,路边积水、低洼地带也可能暗藏风险。不流动的池塘、沼泽,因缺乏自净能力,易滋生细菌。若附近有养殖场或鼠类活动,病菌含量更高。
医生提醒,夏日玩水时,要避免接触不明水源。如果必须接触可能被污染的水,应尽量减少皮肤暴露,接触后及时用肥皂水清洗。若出现不适,要及时就医,不要拖延。特别是在洪水期间及过后尽量不涉水,避免在野外池塘、稻田、沟渠中游泳、洗手或赤脚行走,尤其皮肤有伤口时更要谨慎。在水田劳作或抗洪抢险时,务必穿胶鞋、戴手套。
一旦接触可疑水源后出现发热、肌肉疼痛(特别是小腿)、眼红等症状,需立即就医,并务必告知医生疫水接触史(何时、何地接触过可疑水源或洪水)。因为早期症状很像感冒,容易误诊,疫水接触史对诊断至关重要。
希望广大市民能提高对钩端螺旋体病的认识,做好防护措施,在享受夏日清凉的同时,确保自身健康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