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背景:知名零食现异物隐患,3000份商品启动召回
2025年8月13日,日本生活方式品牌“无印良品”(MUJI)母公司良品计划公司发布紧急声明,宣布对旗下热销食品**“4枚装栗子铜锣烧”实施自主召回**。此次召回涉及生产批次保质期为2025年9月22日与9月26日的两批产品,总数量约3000个,销售时间为2025年8月6日至8月11日,覆盖范围为日本境内所有无印良品门店。

根据公告,召回原因是部分原料中可能混入异物,但未明确具体异物类型(如塑料、金属碎屑或其他物理性杂质)。值得注意的是,截至目前,日本方面尚未收到消费者因食用该产品导致健康问题的报告。良品计划公司表示,此次行动是“出于对消费者安全的高度负责”,主动排查潜在风险。
消费者警示:跨境代购渠道仍存销售,中国买家需警惕
尽管涉事批次商品未在中国大陆无印良品线下门店销售,但通过电商平台检索发现,该产品仍通过多个跨境代购渠道流入中国市场。部分代购商家页面显示,近期仍有消费者购买并评价“口感如常”“包装完好”,甚至有卖家标注“日本直邮”“现货速发”。
专家提醒:由于食品类跨境代购通常缺乏正规质检流程,且物流环节可能延长产品保质期内的存储条件,消费者若已购买或计划购买上述批次栗子铜锣烧,应立即停止食用并联系卖家退货。尤其需核对产品包装上的生产日期与保质期,若符合召回范围(2025年9月22日/26日到期),即便外观无异常,亦存在潜在风险。
历史问题追溯:无印良品食品召回非首次
此次并非无印良品首次因食品安全问题陷入舆论漩涡。
- 2018年铜锣烧霉斑事件:因包装密封不严导致迷你红豆沙铜锣烧(135克装)出现霉斑,良品计划召回最佳食用日期在2018年9月12日至12月5日间的产品。
- 其他案例:过去数年中,无印良品还曾因食品标签成分错误、进口零食农药残留超标等问题被多国监管部门通报,涉及日本、中国香港等地市场。
频繁的召回事件暴露出无印良品在供应链品控管理上的漏洞。尽管其以“简约高品质”为品牌核心,但食品生产线涉及的原料采购、加工流程、包装运输等环节复杂,任何细节疏漏均可能引发大规模风险。
品牌回应与行业反思:如何平衡扩张与安全?
面对舆论质疑,良品计划公司回应称,已对涉事批次原料供应商展开调查,并加强全流程检测机制,包括增加X光异物筛查设备、强化人工抽检比例等。然而,消费者对其信任度的修复仍需时间。
食品行业分析师指出:
- 跨境食品监管空白:代购模式绕过传统商超的入境检验检疫,消费者权益难以保障,亟需平台方与海关加强协作。
- 品牌责任延伸:全球化布局的品牌需统一高标准品控体系,尤其针对高风险的食品品类,应建立“一地出问题、全球同步预警”的应急机制。
- 消费者教育:购买进口食品时,务必通过官方渠道验证批次信息,并保留购物凭证以便维权。
无印良品的食品业务:业绩支柱与风险双刃剑
尽管争议不断,无印良品的食品业务仍是其业绩增长的重要引擎。据2025财年一季度财报显示,良品计画全球销售额达1342亿日元(约合人民币65亿元),同比增长5.3%;其中食品类别贡献显著,销售额达37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8亿元),同比增幅高达11.3%,远超服装、家居等传统优势板块。
然而,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可能对这一增长势头造成冲击。若消费者对品牌信任持续下滑,不仅影响食品线销售,还可能波及整体品牌形象,进而拖累其他品类的市场表现。
给消费者的建议:理性选购,规避风险
- 核实产品信息:购买无印良品食品时,重点检查包装上的生产批次、保质期及产地标识,并通过品牌官网或客服确认是否属于召回范围。
- 优先选择正规渠道:避免通过非授权代购或二手平台购买食品,尤其是临近保质期的折扣商品。
- 关注官方通告:定期查看品牌发布的召回公告及监管部门提示,及时处理问题产品。
食品安全无小事,品牌信誉需长期守护
无印良品此次召回事件再次为全球零售企业敲响警钟:在追求商业扩张与品类多元化的同时,食品安全是不可逾越的红线。对于消费者而言,理性消费与自我保护意识同样关键。唯有品牌方、监管机构与消费者三方合力,才能构建更安全的食品消费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