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个控糖好习惯,助力血糖平稳下降

在糖尿病的管理过程中,患者自身的努力起着关键作用。医生虽能提供专业建议,但真正的执行还得依靠患者自己。主动参与治疗,摒弃不良生活习惯,才是改善糖尿病病情的重要开端。接下来,为大家介绍 20 个有助于控制血糖的好习惯,坚持践行,血糖状况有望得到显著改善,一起来看看你养成了几个。

饮食搭配是控糖的基石

1. 优化主食结构

将全谷杂粮和杂豆融入主食体系,使其占全部主食的 1/3,并且保证每天至少有一餐以全谷物为主。全谷物如燕麦、荞麦、糙米等,杂豆类像绿豆、红豆、花豆等,相较于精制谷物,富含更多膳食纤维、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这些营养成分使得它们消化吸收速度放缓,从而有效降低主食的升血糖速度,为控糖饮食筑牢根基。举例来说,早餐用燕麦粥替代白米粥,午餐选择糙米饭搭配红豆饭,都是不错的实践方式。

2. 增加蔬菜摄入

餐餐搭配新鲜蔬菜,是控糖饮食的重要原则。每日蔬菜摄入量应达到 1 斤以上,其中深色蔬菜要占一半以上。深色蔬菜如菠菜、西兰花、胡萝卜、紫甘蓝等,不仅是低热量、高膳食纤维的优质食材,还富含多种维生素、矿物质以及抗氧化物质。膳食纤维能延缓碳水化合物吸收,降低餐后血糖上升速度;其他营养成分有助于改善机体代谢功能,提升胰岛素敏感性,对血糖控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凉拌、清炒还是煮汤,多样的烹饪方式能让蔬菜在餐桌上焕发出不同魅力,助力糖友轻松实现蔬菜摄入目标。

3. 合理选择蛋白质来源

每周安排 2 – 3 次吃鱼,优先挑选海鱼,如三文鱼、鳕鱼、鲈鱼等。海鱼富含优质蛋白质与不饱和脂肪酸,特别是 Omega – 3 脂肪酸,既能助力控制血糖,又对心脏健康大有益处。同时,每天吃鸡蛋不超过 1 个。鸡蛋营养丰富,富含优质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且升糖指数低,适量食用既能补充营养,又不会引起血糖大幅波动。但要注意,鸡蛋黄胆固醇含量较高,合并高血脂、冠心病等疾病的患者,可隔天吃 1 个鸡蛋,或者只吃蛋清舍弃蛋黄。

4. 谨慎挑选肉类

减少肥肉、烟熏及腌制肉类的摄入,这类食物往往脂肪含量高,且含有较多有害物质,不利于血糖控制及身体健康。多选择鸡鸭鱼肉,以及猪、牛、羊肉的瘦肉部分。这些瘦肉富含优质蛋白质,能为身体提供必要营养,且相对来说对血糖影响较小。例如,可将红烧肉替换为清炖牛肉,油炸鸡腿改为清蒸鸡胸脯肉,在享受美味的同时兼顾血糖健康。

5. 重视豆制品摄入

每日吃点豆腐、豆干,或者喝杯豆浆,是补充蛋白质的优质选择。豆制品富含植物蛋白,且在补充蛋白质的同时,不会对血糖造成明显影响。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是稳定血糖、保证营养供给的理想食物。早餐来一杯无糖豆浆,午餐搭配一份麻婆豆腐,简单的饮食安排就能轻松达成豆制品的摄入目标。

6. 科学摄入奶类

每天饮用 300ml 牛奶或原味酸奶,若选择酸奶,建议挑选生牛乳含量 90% 以上的低糖产品。奶类富含钙、优质蛋白质等营养成分,有助于增强体质。对于糖尿病患者,适量摄入奶类既能补充营养,又不会给血糖带来过多负担,为日常饮食增添健康元素。

7. 适时食用水果

选择两餐之间或运动前后吃水果较为适宜,优先选择苹果、梨、草莓、蓝莓等低 GI(血糖生成指数)水果。这些水果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在补充营养的同时,对血糖影响相对较小。例如,上午 10 点或下午 3 点,吃一个苹果或一小把草莓,既能缓解饥饿感,又能为身体补充营养,还能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8. 控制零食摄入

零食加餐可选择原味坚果,每周总量控制在 70 克左右,如果每天都吃,需控制在 10 克左右。坚果富含不饱和脂肪酸、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适量食用有助于维持饱腹感,减少其他高热量、高碳水化合物食物的摄取。但坚果热量较高,过量食用易导致热量超标,影响血糖控制,所以务必严格把控食用量。

9. 合理选择饮品

每天保证摄入 1500 – 1700 毫升白开水或淡茶水,充足的水分有助于促进新陈代谢,维持身体各项生理功能正常运转。不推荐饮酒,酒精不仅含有较高热量,还可能影响血糖稳定性,干扰药物疗效。若实在要饮酒,必须计算酒精中所含的总能量,并严格控制饮酒量,避免对血糖造成不良影响。

10. 控制油盐摄入

每日烹调油使用量应控制在 30 克以内,过多的油脂摄入会导致热量超标,增加肥胖风险,进而影响血糖控制。同时,避免食用菜汤,因为菜汤中往往溶解了大量油脂和盐分。每日食盐用量不超过 6 克,约一啤酒瓶盖的量。高盐饮食可能引发高血压等并发症,与糖尿病相互影响,加重病情,严格控制盐的摄入对整体健康至关重要。

11. 调整进餐顺序

先喝汤,润润口腔和食管,刺激胃液分泌,为消化食物做好准备;接着吃蔬菜,增加饱腹感,同时蔬菜中的膳食纤维能延缓碳水化合物吸收;然后吃肉蛋,补充优质蛋白质;最后吃主食。按照这样的进餐顺序,可有效延缓餐后血糖升高,让血糖曲线更加平稳。例如,用餐时先喝一碗清淡的蔬菜汤,再食用凉拌菠菜、清蒸鱼,最后享用一小碗糙米饭,简单调整顺序,就能收获更好的控糖效果。

12. 细嚼慢咽

吃饭速度不宜过快,应细嚼慢咽,每顿饭用时控制在 15 – 20 分钟。充分咀嚼食物有助于更好地消化吸收,避免进食过快导致摄入过多食物,同时也有利于大脑及时接收饱腹感信号,防止饮食过量,从而对血糖控制产生积极影响。可以尝试每口食物咀嚼 15 – 20 次,感受食物的美味,享受进食过程,助力血糖平稳。

适度运动为血糖管理赋能

13. 坚持有氧运动

最好每天进行 30 分钟的有氧运动,像走路、打球、游泳等都是不错的选择。每周累计运动时长达到 150 分钟,可分次完成,每次运动至少 10 分钟,且不能连续两天不运动。每次运动至微微出汗的程度,能有效提高身体代谢水平,增强胰岛素敏感性,促进血糖消耗,帮助降低血糖。比如,每天下班后快走半小时,或者周末去游泳一小时,长期坚持,血糖控制效果显著。

14. 加入抗阻运动

每周进行 2 – 3 次抗阻运动,如哑铃操、弹力带操等,隔天锻炼 1 次,每周总时长约 75 分钟。注意不能连续两天锻炼同一部位的肌肉,给肌肉足够的恢复时间。抗阻运动有助于增加肌肉量,提高基础代谢率,使身体在日常生活中消耗更多热量,对血糖控制和身体塑形都有积极作用。可以在家中准备一对哑铃,每周进行 2 – 3 次简单的哑铃训练,逐步提升身体素质。

15. 把握运动时机

饭后 30 – 90 分钟安排运动较为合适,此时血糖处于上升阶段,运动能促进血糖更好地被利用,降低餐后血糖峰值。切记不要空腹运动,以免引发低血糖。当血糖超过 16.7mmol/L 时,运动存在一定风险,需谨慎对待;血糖低于 5.6mmol/L 时,应先加餐后再运动,确保运动安全。例如,午餐后 1 小时进行散步,既能帮助消化,又能有效控制血糖。

生活细节关乎血糖稳定

16. 了解药物知识

务必明确自己所服用药物的种类、作用原理、是否存在低血糖风险、服用时间、剂量、保存条件以及如何监测不良反应等信息。若有不清楚的地方,下次就医时一定要向医生咨询清楚。只有对药物了如指掌,才能正确、安全地用药,充分发挥药物的降糖作用,同时避免因用药不当引发不良后果。

17. 保持规律作息

不熬夜,尽量在晚上 11 点前入睡,保证 6 – 8 小时的充足睡眠。熬夜会干扰身体生物钟,影响内分泌系统,导致激素失衡,进而影响血糖稳定。长期睡眠不足还可能增加胰岛素抵抗,加重糖尿病病情。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对血糖控制和整体健康至关重要。例如,每天晚上 10 点半左右开始准备睡觉,营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

血糖监测与定期复诊不可忽视

18. 重视血糖监测

无论血糖控制情况如何,每周都要进行血糖监测。即便血糖平稳,至少也要测 1 次空腹血糖和 1 次餐后血糖;若血糖不稳定,则需增加监测频率。通过监测血糖,能及时发现异常血糖值,以便采取相应干预措施,避免血糖长期不达标对身体造成损害。血糖不达标时,必须调整治疗方案,否则治疗效果不佳,无法有效控制病情。可使用血糖仪定期监测血糖,并记录监测结果,为医生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19. 规律复诊与筛查

每年进行 1 次糖尿病并发症的全面筛查,规律复诊。糖尿病若长期得不到有效控制,易引发多种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神经病变等,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通过定期筛查,能够早期发现并发症迹象,及时处理,争取逆转病情。按时复诊,与医生保持密切沟通,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环节。

总之,这 20 个控糖好习惯涵盖了饮食、运动、生活作息、药物管理以及血糖监测与复诊等多个方面。只要坚持践行这些好习惯,积极主动地管理糖尿病,血糖状况必将得到有效改善,为健康生活奠定坚实基础。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