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晚上躺够了七八个小时,第二天醒来却还是浑身乏力、脑袋昏沉?很多人将这种疲惫归咎于 “没睡够”,但事实上,睡眠质量的关键不在于时长,而在于连续性与深度。《生命时报》邀请多位权威专家指出,频繁觉醒导致的 “碎片化睡眠”,正在悄悄偷走你的精力,甚至埋下健康隐患。

睡得 “碎”,比睡得少更伤身体
睡眠不是简单的 “时间叠加”,而是由浅睡眠、深睡眠、快速眼动睡眠交替循环的过程。一个完整的睡眠周期约 90 分钟,其中深睡眠被称为 “黄金修复期”,能促进身体机能恢复、巩固记忆、修复细胞。而频繁觉醒会打破这种循环,让深睡眠 “缩水” 甚至消失。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高伟解释:“正常人每晚深睡眠占比 20%~25%,若睡 7 小时,深睡眠应有 1.5~2 小时。但如果夜间醒来 5 次以上,每次醒来哪怕只有 1 分钟,也会切断深睡眠进程。” 这就像煮一锅粥,反复关火开火,永远煮不熟 —— 哪怕总时长够了,身体也得不到真正的修复,白天自然疲惫不堪、注意力涣散、情绪易暴躁。
碎片化睡眠的 5 大健康威胁:不止疲惫那么简单
睡眠是身体器官的 “维护时间”,频繁觉醒会让血管、大脑、代谢系统等长期处于 “非正常工作状态”,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
1. 心脏被迫 “熬夜加班”
北京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于雪指出,睡眠中断会过度激活交感神经,使心脏像 “哨兵” 一样频繁进入 “战斗状态”:心率忽快忽慢、血压波动增大,长期可导致血管内皮损伤、动脉粥样硬化,增加高血压、冠心病、心梗的风险。研究显示,夜间觉醒次数多的人,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比正常人高 30%。
2. 大脑衰老速度加快
英国《脑》期刊最新研究发现,频繁觉醒会扰乱大脑血管中的 “M 型周细胞”。这类细胞负责稳固血脑屏障(阻止有害物质进入大脑的 “护城河”),一旦过度活跃,会导致血脑屏障渗漏、微小血管损伤。久而久之,大脑认知功能滑坡,记忆力下降、老年痴呆风险升高 —— 相当于让大脑提前 “生锈”。
3. 身体炎症反应 “失控”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对小鼠的实验显示,16 周碎片化睡眠会改变骨髓造血功能,使血液中白细胞数量增多。白细胞是身体的 “免疫士兵”,但数量过多意味着炎症反应增强,可能诱发慢性炎症,进而增加糖尿病、关节炎、甚至癌症的风险。
4. 血糖悄悄 “失控”
2024 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研究证实,长期碎片化睡眠的小鼠会出现明显血糖异常:血糖升高、葡萄糖不耐受、胰岛素抵抗。对人类而言,这意味着糖尿病风险上升 —— 睡眠不规律会打乱胰岛素分泌节奏,让身体对血糖的调控能力越来越差。
5. 寿命可能 “缩水”
美国斯坦福大学对 2600 多名男性的 12 年随访发现,夜间频繁觉醒者深睡眠时间短,而深睡眠充足的人寿命更长。这提示,睡眠连续性差可能是影响寿命的隐形因素,其危害不亚于吸烟、酗酒等不良习惯。
4 个科学方法,“拼回” 完整睡眠
好在碎片化睡眠并非无解,通过调整习惯,大部分人能重新拥有连续的优质睡眠。专家推荐以下 4 个实用技巧:
1. 积攒 “睡眠动力”,拒绝 “白天补觉依赖”
睡眠动力(也称 “睡眠压力”)就像水库的水,清醒时间越长,“水位” 越高,入睡越容易,睡眠也越深。
- 白天不补觉、不午睡,哪怕前一晚没睡好;
- 若必须午睡,时间严格控制在 30 分钟内,且下午 3 点后不再小憩(避免 “偷走” 夜间睡眠动力);
- 睡前 1 小时远离床,不在床上玩手机、看电视、工作 —— 让身体形成 “床 = 睡觉” 的条件反射,躺下后更易进入深度睡眠。
2. 用运动 “培养疲劳感”,但别踩 “时间雷区”
适量运动能增加睡眠动力,还能调节神经递质,帮助身体放松。
- 每天坚持 22 分钟~1 小时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可提升深睡眠比例;
- 注意运动时间:睡前 2 小时避免剧烈运动(如 HIIT、快跑),此时运动可能让交感神经兴奋,反而难入睡;傍晚(17~19 点)运动效果最佳,既能缓解一天的压力,又不影响夜间睡眠。
3. 训练 “睡眠生物钟”,拒绝 “周末放纵”
人体有自己的 “内在时钟”,规律的作息能让睡眠更稳定。
- 固定上床和起床时间(如晚 11 点睡、早 7 点起),即使周末也不熬夜或睡懒觉(前后差不超过 1 小时);
- 起床后接触阳光 10~20 分钟,阳光能调节褪黑素分泌,让生物钟更 “准时”。
4. 缓解睡前紧张,给身体 “松绑”
焦虑、肌肉紧张是夜间易醒的常见原因,睡前放松训练能帮身体 “切换” 到睡眠模式。
- 腹式呼吸:平躺,双手放腹部,用鼻缓慢吸气(4 秒),感受肚子鼓起;再用嘴呼气(6 秒),感受肚子收缩,重复 5~10 次,可降低交感神经活跃度;
- 身体扫描:从脚趾到头顶,逐部位感受 “放松感”,若某部位紧张,可先绷紧再放松,帮肌肉 “卸力”;
- 睡前 1 小时远离电子屏幕(手机、电脑等),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可换成听白噪音(如雨声、海浪声)或读纸质书。
提醒:这些情况需及时就医
如果调整习惯后,仍频繁夜间觉醒(每周超过 3 次)、白天严重疲惫,甚至出现打鼾时呼吸暂停、夜间心悸、情绪持续低落等症状,可能是疾病信号(如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焦虑症、甲状腺功能异常等),建议及时到睡眠医学科或神经内科就诊,通过睡眠监测明确原因,避免延误治疗。
睡眠的质量,决定着生活的质量。别让 “碎片化睡眠” 悄悄消耗你的健康 —— 从今晚开始,试着给身体一个完整的修复机会,你会发现,精力充沛的感觉有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