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表明,生活方式对人们的健康和寿命起到了主要作用,大概占 60%。剩下的是遗传、社会因素、医疗条件及气候的影响。可见,在决定健康和寿命长短这件事情上,生活方式有着重要影响。建议平时做到:晨起三不要、饭后三不急、睡前三不宜。

晨起三不要
不要着急起床
早晨醒后不要马上起床。因为老年人的椎间盘较松弛,突然由卧位变为立位,不仅容易扭伤腰背部,还可能影响神经系统。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的老人如果突然改变体位,可能发生意外。
建议先在床上躺 5 分钟,在床上伸伸懒腰,舒展一下四肢关节,再慢慢坐起来。也可以平躺在床上,把双手对搓热,用手心捂住眼睛,如此重复几遍,然后再转动眼珠,睁眼、起身。这样做能有效保护面部神经,避免受到冷风的刺激。
不要不吃早餐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及心脏中心主任霍勇介绍,早餐距离上一餐的时间有十个小时左右,人体需要补充更多能量。如果人们空腹时间比较长,会导致早晨血压升高。而若是常年不吃早餐的话,势必会导致相关激素的紊乱。从中医角度来看,早上 7 点至 9 点(辰时)是足阳明胃经巡行的时间,此时胃经的气血比较旺盛,在这个时间段吃早饭,通常能更好地消化和吸收,对身体更有益。
不要太早晨练
北京老年医院康复医学科副主任医师高亚南曾提醒,老人不宜过早锻炼。过早锻炼可能会诱发疾病,尤其是温差大的秋冬季,建议太阳出来一个小时后再出门健身。推荐老年人在上午八、九点后或下午四、五点太阳落山前,外出活动半小时至一小时。早晨,人体的血液黏稠度较高,心血管负担较重,太早出门,身体可能无法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饭后三不急
不要着急散步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心血管病中心主任医师徐浩提醒,老年人群中餐后低血压的发生率很高,特别是对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帕金森病、心血管疾病、自主神经功能损害等老年人,更容易发生。用餐后别着急做剧烈运动,餐后可保持坐姿或者半卧位,或餐后 20~30 分钟间断进行低强度的运动。刚吃饱饭,胃肠中尚且留有大量未消化的食物。此时大量运动,很容易造成胃下垂。
不要着急睡觉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彭家胜介绍,饭后犯困是正常生理现象,吃完饭后立即睡觉易导致肠胃蠕动减慢,不能使食物充分消化吸收。尤其是反酸情况严重的胃食管反流病人,饭后 2 小时内不要立马平躺。饭后立即躺下,会使肠胃中的食物不能充分消化,容易引起消化不良、胃食管反流等问题。而且,长期饭后躺着还可能导致肥胖。
不要着急喝茶
江苏省连云港市妇幼保健院营养科主任医师张晓燕谈到,饭后马上喝茶并不是好习惯。茶中的鞣酸进入胃肠道后,会抑制胃液和肠液的分泌,易引发消化不良。最好在饭后 1 小时后再喝茶较合适。因为茶叶中含有大量的鞣酸,饭后马上喝茶,鞣酸会与食物中的蛋白质、铁等营养物质结合,形成不易被人体吸收的物质,从而降低了食物的营养价值。
睡前三不宜
不宜吃太多
一般推荐大家 23 点前入睡。中医认为,“胃不和则寝难安”。专家表示,进餐时间最好不要迟于晚上 8 点。因为人们很快会进入睡眠,肠胃的蠕动下降,摄食过多将会影响睡眠。晚餐吃得过晚或过多,会加重肠胃负担,导致消化不良,影响睡眠质量。而且,夜间人体新陈代谢减缓,多余的热量容易转化为脂肪堆积起来,增加肥胖的风险。
不宜剧烈运动
南京脑科医院心理医学科主任医师欧红霞表示,人运动后,大脑皮层非常兴奋,这种兴奋度,一般需一段时间才能渐渐平稳,所以短时间入睡会比较困难。所以,入睡前 2 个小时内不要锻炼。有条件者,最好还是将锻炼时间改在白天。睡前剧烈运动会使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身体处于兴奋状态,难以快速平静下来进入睡眠状态。而且,运动后体温升高,也会影响睡眠质量。
不宜看手机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理精神科主任医师袁勇贵指出,在床上使用 1 个多小时的手机,其发出的蓝光会减少人们生成褪黑激素总数大概 22%。直接的影响便是让人始终处于浅睡眠。建议在夜晚使用手机时,尽量调低亮度,并且控制手机使用的时间,最好别超过 45 分钟。手机屏幕发出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而褪黑素是一种能够调节人体生物钟、促进睡眠的激素。睡前长时间看手机,会打乱人体的生物钟,导致入睡困难、睡眠浅等问题。
晨起、饭后、睡前的六个长寿小习惯
除了做到上述的 “晨起三不要、饭后三不急、睡前三不宜”,还有一些小习惯也有助于健康长寿。
晨起按时排便:防便秘
一天有两个 “黄金排便时间”:一个是早上起床的 “起立反射”,另一个是吃完早饭后的 “胃结肠(大肠)反射”。按时、规律的排便可以避免便秘发生。早晨,大肠蠕动活跃,此时大肠刚刚结束了夜间水谷营养的吸收,正准备排出多余的残渣和废物。一旦产生便意,千万不要憋,应当尽快排出。起床后可以喝杯水,有助于湿润肠道,帮助身体排毒。
晨起空腹喝杯温水:防血栓
晨起可以喝杯温开水,约 200~300 毫升,有助维持血流通畅,防止血栓形成。经过一夜的睡眠,身体会通过呼吸、出汗等方式流失一定水分,血液黏稠度相对较高。此时喝一杯温水,可以补充水分,稀释血液,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饭后半小时后走走:助消化
饭后可以站或坐着休息一下再活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主任医师马晋平表示,饭后最好休息半小时至一小时后再进行较柔和的活动或先以散步为主,循序渐进地加大运动量,并且剧烈运动前注意热身。饭后适当散步,能促进胃肠蠕动,帮助消化吸收,但要注意不要在饭后立即进行剧烈运动。
饭后半小时靠墙站:助减肥
饭后也可以靠墙站会儿,有助于消化,还能减肥。刚开始可以站 5 分钟,慢慢延长时间 10-15 分钟。站立时注意穿平底鞋。靠墙站能使身体的肌肉得到一定程度的锻炼,同时也有助于改善体态,消耗一定的热量,对减肥和身体健康都有好处。
睡前泡脚 20 分钟:助睡眠
老年人泡脚时间不可太久,因为老人泡得太久,容易引发出汗、心慌等症状。所以,老人每日临睡前泡脚 20 分钟为佳。泡脚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身体疲劳,使身心得到放松,从而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但要注意水温不宜过高,时间也不宜过长。
睡前喝几口温水:防血栓
人体熟睡时会出汗,造成血液中的水分减少,血液的黏稠度变高。老人晚上喝 200 毫升水,可以使早晨血黏度下降,维持血流通畅,防止血栓形成。夜间适当补充水分,能保持血液的流动性,降低血液黏稠度,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有一定帮助。
健康的生活方式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我们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晨起的每一个正确举动,饭后的每一次合理安排,睡前的每一项良好习惯,都像是为健康大厦添砖加瓦。让我们把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融入到每天的生活中,持之以恒,为自己的健康和长寿打下坚实的基础。因为,真正的健康,就藏在这些看似平凡却意义非凡的生活小事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