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阳洒在河南新野县的田野上,金色的玉米穗随风摇曳,收割机沿着卫星定位的轨迹匀速前行,秸秆粉碎、籽粒归仓一气呵成。田埂旁,种植户王建国盯着手机里的 “农田管家” APP,屏幕上实时跳动着土壤墒情、作物长势、病虫害预警数据 —— 这是新野县打造 “智慧农业示范基地” 的寻常一幕。如今,这片曾以传统种植为主的土地,正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从 “靠天吃饭” 到 “知天而作” 的跨越,5000 亩智慧农田不仅迎来亩产提升 15% 的丰收季,更勾勒出我国农业现代化转型的生动图景。
破题:传统农业的 “痛点” 与科技的 “解法”
新野县地处南阳盆地腹地,是豫西南重要的粮食生产大县,小麦、玉米、花生等作物种植历史悠久。然而,就在三年前,当地农业还面临着 “三难” 困境:种植难、管理难、销售难。
“过去种玉米,全凭经验。什么时候浇水、施多少肥,看天看地看手感。遇到病虫害,要么发现晚了,要么药打重了,一年辛苦可能白忙活。” 有着 20 年种植经验的王建国,提起曾经的困境仍记忆犹新。2021 年,他种植的 10 亩玉米因遭遇连阴雨,加上病虫害防治不及时,亩产比往年少了近 200 斤,损失超过 1 万元。
类似的难题,也是新野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李建军的 “心头事”。“全县耕地面积 105 万亩,农业人口 60 多万,但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留守农户平均年龄超过 55 岁,‘谁来种地’‘怎么种好地’成了必须破解的难题。” 李建军坦言,传统种植模式下,劳动力成本高、资源利用率低、抗风险能力弱,要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农户收益,必须靠科技 “破局”。
转机出现在 2022 年。新野县与省农业科学院、科技企业合作,启动 “智慧农业示范工程”,选取城郊乡、王集镇等 5 个乡镇的 5000 亩耕地作为试点,投入 2000 余万元搭建 “县 – 乡 – 村 – 田” 四级智慧农业管理平台,从播种到收获全链条植入科技元素。
“我们在田间安装了 200 多个物联网传感器,像给农田装上‘千里眼’‘顺风耳’。” 负责技术支持的工程师张磊蹲下身,指着埋在土壤里的白色设备介绍,“这个墒情传感器能实时监测土壤湿度、温度、酸碱度,数据每 15 分钟上传一次平台;旁边的虫情测报灯,能自动诱捕害虫、拍照识别,还能统计数量并预警。”
如今,王建国的手机里多了三个 “好帮手”:“农田管家” APP 负责查看实时数据,“病虫害识别” 小程序能通过拍照诊断作物病情,“农机调度” 平台可一键预约收割机。“今年玉米播种时,APP 提醒我土壤墒情不足,我及时浇了水;灌浆期又预警有蚜虫,按推荐的低毒农药喷洒,病虫害少了,籽粒还饱满。” 王建国笑着说,今年他家玉米亩产达到 1200 斤,比三年前提高了 200 多斤。
落地:全链条智慧化,让种植更 “省心”“高效”
走进新野县智慧农业指挥中心,巨大的电子屏上清晰显示着 5000 亩农田的分区地图,不同颜色标注着土壤墒情、作物长势、气象预警等信息。工作人员点击 “城郊乡 3 号地块”,屏幕立即切换到该地块的实时画面 —— 无人机正在低空喷洒叶面肥,地面的物联网设备闪烁着绿光。
“指挥中心就像农田的‘大脑’,能整合气象、土壤、作物等数据,为种植户提供精准指导。” 指挥中心主任周莉介绍,平台上线两年来,已累计发布墒情预警 48 次、病虫害预警 23 次,指导农户科学灌溉 3200 余亩次、精准施肥 1800 余亩次,水资源利用率提高 25%,化肥农药使用量减少 15%。
科技的赋能,不仅体现在 “看” 得准,更体现在 “干” 得高效。在王集镇的智慧农机服务站,记者看到,5 台装有北斗导航系统的拖拉机整齐排列,农机手李师傅正通过手机 APP 接收作业任务。“以前耕地靠经验,地块边界容易耕不直,还会漏耕。现在有了北斗导航,拖拉机自动按路线行驶,误差不超过 5 厘米,一天能多耕 20 亩地。” 李师傅说。
除了智慧农机,无人机也成了田间的 “常客”。新野县组建了 12 支无人机植保服务队,配备多旋翼无人机 36 架,可提供播种、施肥、打药等服务。“无人机打药效率高,一亩地只要 2 分钟,还能精准控制药量,比人工打药均匀,还能避免农药接触人体。” 植保队队长赵亮介绍,今年秋收前,服务队为 5000 亩农田进行了病虫害统防统治,每亩成本比人工降低 15 元,防治效果却提高了 10%。
对于种植户来说,科技带来的不仅是效率的提升,还有风险的降低。“去年夏天遇到高温干旱,平台提前 3 天预警,指导我们及时灌溉。要是在以前,等发现玉米叶子卷了再浇水,就晚了。” 城郊乡种植户陈桂兰说,现在种地心里有了 “底”,就算不在田里,打开手机就能知道庄稼的情况,“孩子在外地打工也放心,还经常跟我视频看田里的‘高科技’”。
延伸:从 “种得好” 到 “卖得好”,产业链条持续升级
“种得好” 只是第一步,“卖得好” 才能让农户真正受益。新野县在推动种植环节智慧化的同时,还将科技延伸到农产品销售环节,打通从 “田间” 到 “餐桌” 的产业链条。
在新野县农产品仓储物流中心,记者看到,刚收割的玉米通过传送带进入分拣车间,经过智能分拣机筛选,按籽粒大小、饱满度分成不同等级,再进行真空包装、贴标。包装上的二维码,扫描后可查看玉米的种植地块、施肥打药记录、检测报告等信息。
“这是我们的‘溯源系统’,能让消费者清楚了解农产品的‘前世今生’。” 物流中心负责人马涛介绍,中心与多家电商平台、大型超市合作,通过 “线上 + 线下” 模式销售智慧农田产出的农产品。“因为品质有保障、可溯源,我们的玉米每斤能比普通玉米多卖 0.2 元,花生每斤多卖 0.3 元。今年 5000 亩智慧农田的农产品,已经提前被订单预定了 80%。”
科技还为农户搭建了更广阔的销售渠道。新野县农业农村局联合电商平台开展 “助农直播”,邀请种植户、农技专家走进直播间,介绍智慧农田的种植过程,推广特色农产品。“今年 9 月的一场直播,我们卖了 3 万斤玉米、2 万斤花生,最远卖到了广东、浙江。” 负责直播运营的工作人员小吴说,直播不仅打开了销路,还让更多人了解了新野的智慧农业,“有外地客户看完直播,专门来考察,想跟我们合作种植”。
对于新野县来说,智慧农业的探索还在继续。“下一步,我们计划将智慧农田面积扩大到 2 万亩,同时引入 AI 图像识别技术,进一步提高作物长势监测和病虫害诊断的精准度。” 李建军表示,还将探索 “智慧农业 + 文旅” 模式,打造农业观光体验区,让更多人感受传统农业的现代化转型,“我们希望通过科技赋能,让新野的土地长出更多‘智慧粮’,让农户的腰包越来越鼓,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观察:智慧农业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新野县 5000 亩智慧农田的实践,是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从东北的黑土地到南方的稻田,从西北的果园到东南的菜园,智慧农业正在全国各地加速落地,改变着传统农业的面貌。
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截至 2023 年底,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 62.4%,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 73%,数字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智慧农业的发展,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保障了粮食安全,还推动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莉认为,智慧农业是解决 “谁来种地”“怎么种好地” 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智慧农业将向更精准、更智能、更绿色的方向迈进,未来会有更多农户享受到科技带来的红利。”
在新野县的田野上,夕阳西下,收割机的轰鸣声渐渐远去,装满玉米的卡车驶向仓储物流中心。王建国站在田埂上,看着手机里不断更新的销售数据,脸上露出了笑容。这片古老的土地,正因为科技的赋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书写着农业现代化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