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深夜,张雪峰在高考志愿填报的收官直播中突然含泪宣布退出,这一幕让无数网友震惊。镜头前的他眼眶泛红,起身鞠躬,直播间弹幕瞬间被”张老师别走!”刷屏。这个曾经号称”帮300分学生逆袭”的网红名师,为何突然选择退场?这场风波背后,折射出的是中国高考志愿填报市场的暴利与乱象,以及中国家庭对教育的集体焦虑。

一、张雪峰的眼泪:从”教育清流”到”高级销售”的蜕变
1. “天价高报服务”的生意经
张雪峰创立的峰学蔚来公司,推出的高考志愿填报服务价格高达上万元,却依然被家长们疯抢。有家长坦言:”现在报志愿比炒股还紧张,张雪峰的课比学区房还难抢。”
这个行业的暴利早已不是秘密:
- 七天速成的”高考规划师”:只需简单培训就能上岗,却打着”专业咨询”的旗号;
- 包装成”大数据”的录取概率表:实际数据来源存疑,却让家长趋之若鹜;
- 制造焦虑的话术模板:通过夸大竞争激烈程度,迫使家长掏钱购买服务。
2. 张雪峰的双面形象
张雪峰自己,则在这个漩涡里越陷越深:
- 一边是农村家长的感恩:”张老师救了孩子一辈子”;
- 另一边是网友的嘲讽:”含泪赚了几个亿”。
有教育专家指出:”张雪峰的成功,恰恰是因为他把自己活成了’教育焦虑的解药’,但这种解药本身可能就是另一种毒药。”
二、压垮骆驼的稻草:政策、舆论与自身压力
1. 政策的铁拳正在落下
这两年教育行业风声鹤唳,”双减”重锤之后,任何擦边球都变得敏感。有消息称,相关部门正在研究规范高考志愿填报服务,禁止贩卖焦虑、虚假承诺。张雪峰公司被扒出多个关联企业涉及教培业务,这些”历史遗留问题”成了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2. 舆论的绞杀更让人窒息
- 当他说”普通家庭别学新闻”,大学教授们集体炮轰他”功利”;
- 当他的公司被曝经营异常,网友立刻刷起”骗子现形”;
- 就连他带病直播、累到咳嗽的画面,也成了”卖惨营销”的证据。
3. 自身健康的透支
粉丝说他是”拿命换流量”,同行却说:”他不敢停,一停就被取代了。”凌晨三点的直播、每天18小时的工作强度、咳嗽到说不出话还硬撑……这些细节让网友心疼,也让人质疑:这样的工作节奏,真的能持续吗?
三、张雪峰神话的教育AB面
1. 他确实戳中了中国教育的痛点
在三四线城市,很多家长连”双一流”和”双非”都分不清,张雪峰的直播间成了他们唯一的信息源:
- 单亲妈妈省吃俭用买他的课,只因”不想让孩子像我一样吃没文化的亏”;
- 农民工带着孩子的成绩单蹲在工地看直播,把他说的话一字一句记在本子上。
2. 但志愿填报不该变成”人生赌局”
当志愿填报变成”人生赌局”,当张雪峰的每一句话都被奉为金科玉律,这件事本身就变了味:
- 有孩子考砸后崩溃:”张老师说我能冲985,现在全完了!”
- 更可怕的是,有些家长把志愿填报当成”保险箱”,以为花一万块就能买断孩子的未来。
四、教育的答案不在直播间
1. 对家长的建议
与其砸钱买”包办人生”的服务,不如和孩子好好聊一聊:
- 你擅长什么?
- 你喜欢什么?
那些真正影响孩子未来的,不是某个神秘专家的”内部数据”,而是日常点滴的沟通与陪伴。
2. 对高报行业的启示
张雪峰的暂时退场不是终点:
- 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每年更新招录信息;
- 各省考试院也提供免费志愿辅助系统。
当信息透明成为常态,天价服务才会失去生存土壤。
3. 对张雪峰个人的思考
他的故事还没有结局:
- 8月能否如期回归尚未可知;
- 但可以肯定的是:教育的真谛,从来不在某个人声鼎沸的直播间,而在每个家庭的书桌前,在每个少年追寻梦想的脚步里。
结语:高考志愿填报,需要回归理性
张雪峰的退播风波,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中国高考志愿填报市场的乱象,也照出了中国家庭对教育的集体焦虑。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需要的不是某个”网红名师”的指点迷津,而是更理性、更透明的信息获取渠道,以及家长与孩子之间更深入的沟通与理解。
教育的答案,从来不在直播间,而在每个家庭的日常陪伴里,在每个孩子追寻梦想的脚步中。
你认为张雪峰会如期回归直播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