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亩稻浪映初心:“90 后” 新农人扎根黑土地,让 “科技种子” 结出 “丰收硕果”

—— 记黑龙江省建三江农场 “智慧农业” 实践者李昊的三年耕耘路

“过去种地靠经验,现在种地靠数据。你看这片稻田,土壤墒情、水稻长势、病虫害情况,手机上随时能看,精准灌溉、智能施肥一键操作,既省工又高产。” 站在黑龙江省建三江农场的千亩稻田边,29 岁的李昊指尖划过手机屏幕,眼前绿油油的稻穗在微风中摇曳,泛起层层涟漪。谁能想到,三年前,这个从中国农业大学毕业的 “高材生”,放弃了城市互联网企业的高薪 offer,回到这片黑土地当起新农人时,曾被村民们质疑 “书读傻了”。如今,他不仅用 “智慧农业” 让自家稻田亩产提升 15%,还带动周边 20 余户农户加入 “科技种粮” 队伍,让千年农耕文明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

一、归乡:一场 “逆潮流” 的选择,源于对土地的深情

李昊的家乡建三江农场,地处三江平原腹地,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有着 “中国绿色米都” 的美誉。他的祖辈、父辈都是面朝黑土背朝天的农民,童年记忆里,每到农忙时节,父母凌晨三点就要下地,顶着烈日插秧、收割,汗水浸湿衣背是常事。“那时候我就想,能不能让种地不这么辛苦?” 这个念头,成了他报考农业大学的初衷。

2020 年,李昊从中国农业大学智慧农业专业毕业,手握多家互联网企业的录用通知,薪资是家乡种地收入的三四倍。但一次回家探亲的经历,让他改变了主意。“当时正值春耕,我爸因为连续熬夜泡在地里,腰椎病犯了,疼得站不起来,却还惦记着田里的秧苗没浇够水。” 看着父亲憔悴的模样,再想到村里大多是 50 岁以上的留守老人,年轻人宁愿外出打工也不愿种地,李昊心里不是滋味。

“现在农村缺年轻人,更缺懂技术的年轻人。如果没人回来,再好的土地也难有好收成。” 李昊不顾父母的反对和同学的不解,毅然撕掉了城市的录用通知,带着仅有的 3 万元积蓄,回到建三江农场,承包了村里闲置的 1200 亩荒地,开启了他的 “新农人” 之路。

刚回村时,质疑声扑面而来。“大学生回来种地,不是浪费人才吗?”“毛头小子懂啥,别把地种荒了!” 甚至有村民私下劝李昊的父亲:“让孩子赶紧回城里,别在这瞎折腾。” 面对质疑,李昊没有辩解,只是默默跟着村里的老把式学耕地、学育苗,同时把自己在学校学到的智慧农业知识一点点融入实践。

二、破局:从 “经验种植” 到 “数据种植”,科技成为春耕 “新农具”

“种地不能凭感觉,得靠数据说话。” 这是李昊常挂在嘴边的话。但刚开始推广 “智慧农业” 时,他就碰了壁。

2021 年春耕,李昊花 2 万元引进了一套土壤墒情监测设备,可监测土壤湿度、温度、养分含量等数据,还能通过手机 APP 远程控制灌溉。他兴冲冲地邀请周边农户来参观,没想到大家却一脸怀疑。“咱种地几十年了,土干了湿了,用脚一踩就知道,花这冤枉钱干啥?” 农户王建国的话,代表了大多数人的想法。

李昊没有气馁,他决定先从自家稻田 “试水”。他在稻田里安装了 6 个墒情监测传感器、3 个虫情测报灯,还引进了一台无人插秧机。春耕时,无人插秧机按照手机 APP 设定的路线匀速前进,行距、株距精准到厘米,一天能插 80 亩地,是人工插秧效率的 10 倍。村民们好奇地围在旁边看,有人小声嘀咕:“这机器没人开,能插好秧吗?”

到了夏季,稻田里的传感器实时传回数据。一次,李昊通过 APP 发现,有两块稻田的土壤湿度偏低,而当时天气预报显示未来三天无雨。他立即启动智能灌溉系统,精准补水。而周边没装设备的农户,直到看到稻苗叶子发黄,才知道该浇水,错过了最佳灌溉时间。秋收时,李昊家的稻田亩产达到 1200 斤,比周边农户的平均亩产高出 180 斤。

“真没想到,这科技种地这么厉害!” 王建国看着李昊家满仓的粮食,心里服了气,主动找到李昊,想跟着他学 “智慧农业”。渐渐地,越来越多的农户开始信任李昊,愿意尝试新的种植技术。

三、共富:从 “单打独斗” 到 “抱团发展”,让科技红利惠及更多农户

“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 看着越来越多农户渴望的眼神,李昊萌生了成立 “智慧农业合作社” 的想法。2022 年,他牵头成立了 “昊然智慧农业专业合作社”,整合周边农户的土地资源,统一提供 “耕、种、管、收” 全流程的智慧农业服务。

合作社成立之初,李昊面临两大难题:一是部分农户资金不足,买不起智慧农业设备;二是有些老年农户不会操作智能设备。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李昊想出了 “三统一” 方案:统一采购设备,通过批量采购降低成本;统一技术培训,定期组织农户参加智慧农业操作培训班,手把手教大家使用 APP;统一销售粮食,利用自己对接的收购渠道,为农户争取更高的收购价。

65 岁的农户张秀兰,子女都在外地打工,独自种着 50 亩地,以前全靠自己和老伴忙活,累得直不起腰。加入合作社后,耕地、插秧、收割都由合作社统一安排智能设备完成,她只需要在手机上查看稻田情况,偶尔去田里看看就行。“现在种地太轻松了,我在家就能知道田里缺不缺水、缺不缺肥,今年亩产比去年多了 100 多斤,卖粮还多赚了 5000 多块!” 张秀兰笑着说。

为了让技术更接地气,李昊还根据当地的土壤条件和气候特点,联合母校的教授团队,研发了适合建三江地区的 “水稻智慧种植模型”。该模型能根据不同品种水稻的生长周期,自动推荐施肥量、灌溉时间和病虫害防治方案,相当于给每块稻田配备了 “私人农业专家”。

截至 2024 年 5 月,合作社已吸纳 23 户农户,整合土地面积达 5800 亩,全部采用智慧农业技术种植。经测算,合作社农户的稻田平均亩产达到 1180 斤,比传统种植方式增产 15%,户均年增收 2.8 万元。此外,合作社还带动了 5 名本地年轻人返乡就业,负责智能设备的维护和技术指导。

四、展望:让黑土地焕发新活力,书写 “新农人” 的时代答卷

如今,走进建三江农场,昔日的 “面朝黄土背朝天” 已变成 “指尖轻点种良田”。无人机巡田、智能灌溉、大数据分析…… 这些曾经只在科幻电影里出现的场景,如今已成为这里农业生产的日常。

李昊的努力也得到了当地政府的认可。2023 年,他被评为 “黑龙江省优秀新农人”,合作社的 “智慧农业示范基地” 还被列为当地农业农村局的重点推广项目。“接下来,我想进一步扩大合作社规模,引进更多先进的智慧农业设备,比如无人收割机、粮食烘干智能系统,让从种到收的全流程都实现智能化。” 李昊说,他还计划打造 “互联网 + 农业” 模式,通过直播、短视频等方式,向消费者展示智慧农业的全过程,打造属于建三江的优质大米品牌,让更多人吃到 “科技种出来的好米”。

在李昊看来,新农人不仅要会种地,更要懂技术、善经营,用新思维、新技术唤醒沉睡的土地。“黑土地是我们的根,也是我们的希望。我希望有更多年轻人能回到农村,用我们的知识和汗水,让这片黑土地焕发新的活力,为国家的粮食安全贡献自己的力量。”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千亩稻田上,李昊的身影在稻浪中显得格外坚定。从城市归乡的 “逆行者”,到科技种地的 “带头人”,再到农户致富的 “领路人”,李昊用三年时间,在黑土地上书写了 “新农人” 的担当与梦想。而他的故事,只是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带着知识、技术和热情回到农村,让古老的乡村在科技的赋能下,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