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饮食文化中,马蹄(又称荸荠)常以清甜脆爽的口感扮演着“配角”——或是炖汤时点缀的清润,或是甜品里增添嚼劲的配料,又或是火锅中吸饱汤汁的鲜物。它外皮粗糙、貌不惊人,却因“地下雪梨”“江南人参”的民间美誉,被视作清热生津的时令小食。但谁能想到,这个在厨房里默默无闻的“小透明”,最近竟因一项突破性研究登上医学界“热搜”:科学家发现,马蹄中的活性成分可在48小时内清除人体内高达50%的炎症因子,其抗炎效率甚至超越部分常见植物提取物,有望成为慢性炎症管理的新“利器”。

从“餐桌配角”到“抗炎新星”:一项颠覆认知的研究
这项引发关注的研究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食品与功能》(Food & Function)的最新刊期,由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联合广西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共同完成。研究团队针对“马蹄对系统性炎症的干预作用”开展了为期两年的动物实验与初步临床试验,结果令人振奋:连续摄入马蹄提取物48小时后,实验动物体内关键炎症因子IL-6(白细胞介素-6)、TNF-α(肿瘤坏死因子-α)的水平平均下降50%以上,且对正常免疫细胞的活性无显著影响。
研究负责人、中山大学营养学教授李华(化名)介绍,团队首先从新鲜马蹄中提取出富含多糖、黄酮及荸荠英(一种特有的抗菌肽)的复合活性成分,随后通过脂多糖(LPS)诱导构建了小鼠急性炎症模型(模拟细菌感染引发的炎症反应)。实验数据显示,高剂量组(相当于人体每日食用300克鲜马蹄的提取量)的小鼠,在给药24小时后,血液中IL-6浓度从基线值的200pg/mL降至120pg/mL(降幅40%),48小时进一步降至90pg/mL(降幅55%);而作为炎症“核心推手”的TNF-α,48小时降幅同样超过50%。相比之下,对照组(未干预)的炎症因子水平在48小时内持续升高,差异显著。
更值得关注的是,研究还对比了马蹄与其他常见抗炎食材(如生姜、西兰花、蓝莓)的活性成分,发现马蹄提取物对IL-6的抑制效果是生姜姜辣素的1.8倍,对TNF-α的清除效率比西兰花硫代葡萄糖苷高约2.3倍。“这可能与马蹄独特的生长环境有关——它长期扎根于淤泥中,为抵御微生物侵袭,进化出了更强的‘天然防御系统’,其活性成分的结构也更利于穿透细胞膜,精准调控炎症信号通路。”李华解释道。
炎症“隐形杀手”:为何我们需要关注炎症因子?
在讨论马蹄的抗炎价值前,需先理解“炎症因子”为何成为现代健康的“隐形威胁”。炎症本是机体对抗损伤或感染的正常免疫反应,但当这种反应持续低度激活(即“慢性炎症”),就会像“温水煮青蛙”般损伤全身器官:
- 心血管系统:IL-6和TNF-α会刺激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增加心梗、中风风险;
- 代谢系统:慢性炎症干扰胰岛素信号传导,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诱因之一;
- 神经系统:炎症因子穿过血脑屏障后,可能加速β淀粉样蛋白沉积,与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相关;
- 消化系统:肠道长期炎症是溃疡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的病理基础。
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显示,全球约70%的慢性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与慢性炎症密切相关。而传统抗炎手段(如非甾体抗炎药NSAIDs)虽能快速缓解症状,却存在胃肠道损伤、肝肾毒性等副作用,且无法从根本上调节免疫平衡。因此,寻找“天然、安全、高效”的抗炎物质,成为近年来医学与营养学的研究热点。
马蹄凭什么“立大功”?解密三大核心活性成分
马蹄的抗炎“超能力”并非偶然,其富含的多糖、黄酮及荸荠英构成了“黄金三角”协同作用机制:
1. 马蹄多糖:免疫调节的“指挥官”
马蹄多糖是一种由葡萄糖、半乳糖等单糖组成的大分子物质,研究证实其可通过激活巨噬细胞的M2型极化(抗炎表型),抑制M1型巨噬细胞(促炎表型)的过度活化。简单来说,它就像免疫系统的“调度员”,让原本“激进”的炎症反应回归温和状态。此外,多糖还能促进肠道有益菌(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增殖,通过“肠-免疫轴”间接降低全身炎症水平。
2. 黄酮类化合物:自由基“清道夫”
马蹄中的黄酮(如槲皮素、山柰酚)是强效抗氧化剂,能中和炎症过程中产生的过量活性氧(ROS)。这些自由基若不及时清除,会攻击细胞膜、蛋白质甚至DNA,进一步放大炎症信号。实验显示,马蹄黄酮可通过抑制环氧合酶-2(COX-2)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E2(PGE2,一种促炎介质)的合成,从而阻断炎症级联反应。
3. 荸荠英:天然的“抗菌消炎卫士”
荸荠英是马蹄特有的生物活性肽,早年因被发现具有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致病菌的作用而被熟知。最新研究揭示,它还能通过下调核因子κB(NF-κB)通路——这是炎症反应的核心“开关”——直接减少IL-6、TNF-α等因子的基因表达。李华团队在体外实验中发现,荸荠英对NF-κB的抑制率可达60%以上,且作用时间短(2-4小时即显效),这解释了为何马蹄提取物的抗炎效果能在48小时内快速显现。
从实验室到餐桌:如何科学“吃马蹄”?
尽管研究结果令人振奋,但专家强调:“马蹄的抗炎价值需基于合理摄入,不能替代药物治疗。”对于普通人群,日常可通过以下方式将马蹄融入饮食,辅助调节炎症状态:
1. 优选新鲜马蹄,每日100-200克为宜
新鲜马蹄的活性成分保留最完整(尤其是荸荠英,对热敏感,长时间烹饪易失活)。建议去皮后直接生食(需充分洗净,避免淤泥残留的寄生虫风险),或短期蒸煮(不超过5分钟)后食用。每日摄入量控制在100-200克(约中等大小马蹄5-8个),既能满足抗炎需求,又不会因过量摄入生冷食物刺激肠胃。
2. 特殊人群需注意
- 脾胃虚寒者:马蹄性凉,建议搭配生姜、红枣等温性食材(如马蹄红枣羹),中和寒性;
- 糖尿病患者:马蹄升糖指数(GI值)约为30(属于低GI食物),但含有一定碳水化合物,需控制总量,避免一次性大量食用;
- 免疫力低下者:生马蹄可能携带姜片虫等寄生虫,儿童、老人或消化功能较弱人群建议煮熟后食用。
3. 未来可期的深加工产品
研究团队透露,目前正与企业合作开发马蹄活性成分提取物胶囊、功能性饮品等,通过低温浓缩技术保留荸荠英等热敏成分,未来或为慢性炎症患者提供更精准的营养干预方案。“我们的目标是让马蹄从‘经验性食疗’升级为‘循证营养学’的一部分。”李华说。
结语:重新认识“平凡食材”的力量
马蹄的“逆袭”故事,本质上是传统智慧与现代科学的碰撞——老祖宗眼中的“清热佳品”,经过严谨的实验验证,终于揭开了其抗炎的科学密码。它提醒我们:自然界中许多看似普通的食材,或许都藏着未被发掘的健康密码。当然,抗炎并非依赖单一食物,均衡饮食、规律作息、适度运动仍是维持免疫平衡的基石。但当你下次品尝马蹄的清甜时,不妨多一份期待:这份来自泥土的“小精灵”,正在用科学的方式,为我们的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