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养生正当时:科学践行”二动三菜四穴位”,顺应天时调养身心

把握初秋养生关键期

当夏日的炎热逐渐褪去,初秋的凉爽悄然来临。这个季节转换的节点,正是养生的黄金时期。《黄帝内经》有云:”秋三月,此为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生动描绘了秋季自然界由盛转收、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的特点。初秋养生,既不同于盛夏的清热解暑,也不同于深秋的温补防寒,而是需要顺应”收”的养生原则,为即将到来的寒冬做好准备。

广东省中医药局权威发布的初秋养生指南,提炼出”二动”、”三菜”、”四穴位”的核心养生要点,为我们提供了科学、实用的养生方案。这些方法既传承了中医”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又结合了现代人的生活实际,简初秋”二动”:适度运动收敛阳气

1. 爬山:登高望远,调和气血

爬山作为初秋运动的优选项目,其养生价值远不止于锻炼身体。从中医角度看,爬山属于”动则生阳”的运动方式,但又能通过呼吸新鲜空气、接触自然环境达到”收敛神气”的效果。当人们漫步山间,不仅能够增强心肺功能——研究表明,适度的山地运动可使肺通气量增加30%-40%,肺活量显著提升——还能通过腿部肌肉的持续运动,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预防秋季常见的下肢水肿。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爬山时选择坡度适中的山路,既能达到锻炼效果,又不会过度耗损阳气。建议穿着透气吸汗的衣物,根据山间温度变化及时增减。高血压、冠心病患者并非完全不能参与,但需注意:

  • 避免清晨低温时段
  • 控制运动强度和时间
  • 备好急救药物
  • 选择平缓路线

2. 慢跑:温和有氧,培补元气

慢跑被誉为”有氧运动之王”,特别适合初秋时节。与剧烈运动不同,慢跑通过持续的中等强度运动,能够:

  • 促进血液循环效率提升20%-30%
  • 增强心肌收缩力
  • 改善肺部气体交换能力
  • 调节神经系统功能

现代运动医学研究证实,每天坚持40分钟左右的慢跑(心率维持在最大心率的60%-70%),不仅能提高免疫力,还能有效缓解”秋乏”现象。初秋慢跑应注意:

  • 选择树木较多的公园或林荫道,避免烈日直射
  • 运动前后做好热身和放松
  • 及时补充水分,但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
  • 跑步姿势要正确,以减少关节损伤

这两项运动都遵循了中医”动以养阳,静以养阴”的原则,在促进气血运行的同时,又不过度耗散阳气,完美契合初秋养生的核心要求。

初秋”三菜”:应季饮食润燥健脾

1. 茄子炒豇豆:寒热平衡,祛湿降火

这道看似普通的家常菜,实则蕴含着中医配伍的精妙智慧。茄子性凉,具有清热活血、消肿止痛的功效,但偏寒性,可能伤及脾胃阳气;豇豆性平,能健脾补肾,正好中和茄子的寒性。两者搭配,既符合秋季”减辛增酸”的饮食原则,又能:

  • 茄子中的龙葵碱具有抗癌作用
  • 豇豆富含优质植物蛋白和膳食纤维
  • 蒜片不仅能提味,还具有杀菌防病的功效

烹饪时建议:

  • 茄子切条后用盐稍腌,挤去部分水分,减少吸油
  • 采用少油快炒的方式,保留更多营养
  • 脾胃虚寒者可多加姜丝调和

2. 南瓜丝炒肉:甘润补中,缓解秋燥

南瓜作为秋季的应季食材,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其性温味甘,入脾、胃经,能够:

  • 补充丰富的β-胡萝卜素(在体内转化为维生素A)
  • 提供大量的钾、镁等矿物质
  • 含有的果胶具有吸附毒素的作用

搭配瘦猪肉,既能增加优质蛋白质的摄入,又不会过于油腻。这道菜特别适合缓解初秋常见的:

  • 皮肤干燥
  • 口鼻咽干
  • 肠胃不适
  • 体力下降

烹饪小贴士:

  • 南瓜不宜烹饪过久,以保持脆嫩口感和营养
  • 肉丝先用淀粉和料酒腌制,更嫩滑
  • 可适量添加木耳等食材,增加膳食纤维

3. 鲫鱼车龙汤:健脾利湿,补而不燥

这是一款药食同源的养生汤品,集合了多种中药材的协同作用。鲫鱼肉质细嫩,具有健脾利湿的功效;搭配五指毛桃(俗称”南芪”)、车前子等中药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调理方案:

  • 鲫鱼:提供优质蛋白和DHA
  • 生姜:温胃散寒,促进发汗解表
  • 五指毛桃:具有类似黄芪的补气作用但更温和
  • 车前子:利尿通淋而不伤正气

特别适合:

  • 脾胃虚弱者
  • 秋季易腹泻人群
  • 需要增强免疫力者
  • 湿气较重者

制作要点:

  • 鲫鱼煎至两面微黄,汤色更白更浓
  • 中药材需提前浸泡30分钟
  • 炖煮时间不少于1小时,使药效充分释放

这三道菜肴不仅美味可口,更体现了”药补不如食补”的中医养生智慧,通过日常饮食就能达到调养身体的目的。

初秋”四穴位”:精准按摩收敛元气

1. 大椎穴:阳脉之海,御寒屏障

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的大椎穴,是手足三阳经与督脉的交会穴,被称为”阳中之阳”。按摩此穴能够:

  • 激发全身阳气,增强抵抗力
  • 改善颈部血液循环,预防颈椎病
  • 调节体温,预防感冒

现代研究发现,刺激大椎穴可以:

  • 提高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
  • 促进内啡肽分泌,缓解疼痛
  • 改善局部微循环

2. 肺俞穴:调理肺气,止咳平喘

作为肺的背俞穴,肺俞穴直接与肺脏相通,能够:

  • 改善肺通气功能
  • 缓解支气管痉挛
  • 增强呼吸道免疫力

按摩技巧:

  • 采用点按与揉按结合的方式
  • 呼吸配合:吸气时放松,呼气时按压
  • 可配合拔罐或艾灸,效果更佳

3. 迎香穴:鼻窍要穴,通利呼吸

这个位于鼻翼旁的穴位,是治疗鼻部疾病的特效穴,能够:

  • 快速缓解鼻塞
  • 预防过敏性鼻炎发作
  • 改善面部气血循环

按摩方法:

  • 使用食指指腹进行环形按摩
  • 力度以产生轻微酸胀感为宜
  • 可配合热敷增强效果

4. 关元穴:元气之根,培元固本

位于脐下三寸的关元穴,是任脉上的重要穴位,具有:

  • 补肾培元的作用
  • 调节内分泌功能
  • 增强生殖系统健康

特别提醒:

  • 孕妇禁用此穴
  • 皮肤破损处不宜按摩
  • 按摩力度要适中,避免过猛

这些穴位的按摩不需要特殊工具,随时随地都可进行,长期坚持能显著提升身体的自我调节能力。

顺应天时,科学养生

初秋养生是一门讲究天时、地利、人和的艺术。通过”二动”来顺应秋季收敛的特性,通过”三菜”来调养脾胃、润燥生津,通过”四穴位”来疏通经络、收敛元气,这一整套方法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养生体系。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养生贵在坚持,重在适度。每个人体质不同,应根据自身情况灵活调整:

  • 老年人运动强度要适当降低
  • 慢性病患者需遵医嘱调整饮食
  • 穴位按摩前最好咨询专业中医师

让我们把握初秋这个黄金养生期,用科学的方法调养身心,为健康度过秋冬季节打下坚实基础。记住,最好的医生是自己,最好的医院是厨房,最好的药物是食物,最好的治疗是预防。从今天开始,将这些养生智慧融入日常生活,享受健康美好的金秋时光。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