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久了腰痛,起床后却能缓解?医生为你揭秘

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夜间酣睡,清晨却被腰痛唤醒,腰部酸痛、僵硬,十分不适。然而,奇妙的是,只要起身活动片刻,走一走、动一动,疼痛感便会显著减轻,甚至彻底消失。这究竟是怎么回事?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实际上,这种情况极为常见。其根源并非肾脏或其他内脏器官,而多与我们的肌肉、韧带、腰椎,以及睡眠时的床垫和姿势有关。

为何睡久了会腰痛?

睡眠时,身体长时间保持静止状态,这本身就会给腰部增添负担。

肌肉僵硬与循环不畅

睡眠期间,身体活动大幅减少,血液循环随之减缓。腰背部的肌肉和韧带为维持脊柱的稳定,需保持一定张力。倘若姿势欠佳或支撑不足,肌肉便会持续处于轻微紧张状态。久而久之,局部血液循环受阻,代谢物质大量堆积,进而引发酸痛和僵硬之感。

床垫是关键因素

过软的床垫无法为脊柱提供有效的支撑。人躺下后,腰部会过度下沉,致使脊柱偏离正常生理曲线。腰背部肌肉整夜都在被动工作,试图将脊柱拉回原位,时间一长,肌肉就会因过度疲劳而产生酸痛。

反之,过硬的床垫无法贴合人体自然曲线。它会让肩部和臀部承受大部分压力,而腰部则处于悬空状态,得不到应有的支撑。缺乏支撑的腰部肌肉同样会整夜紧绷,最终导致劳损。

睡眠姿势影响

  • 平躺:若床垫支撑不足,平躺时腰椎可能会过度前凸,增加关节压力。
  • 趴着睡:这是对腰部压力最大的姿势。它会使腰椎过度后伸,骨盆前倾,让腰椎关节和韧带承受巨大压力。
  • 蜷缩睡:会使脊柱长时间处于弯曲状态,周围的肌肉和韧带一直被拉伸,极易引起不适。

腰椎间盘的变化

人在平躺时,腰椎间盘不受身体重力压迫,会吸收水分而轻微膨胀。对于存在腰椎退化或轻微膨出的人而言,这种膨胀可能会在清晨时更接近附近神经,产生轻微刺激,引发隐痛。起床后,身体直立,重力使椎间盘受到挤压,水分被排出,膨胀减轻,对神经的压力也随之减小,疼痛自然得到缓解。

为什么活动后反而能缓解?

原因其实很简单:活动促进了血液循环,解除了静止状态下的压力。

起床后,开始走路、活动,腰背部肌肉有节律地收缩和舒张,如同泵一样促进血液流动。新鲜血液带来丰富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同时带走夜里堆积的代谢产物。肌肉得到养分滋养,废物被清除,僵硬感自然而然地得到缓解。活动还能让关节和韧带恢复正常活动度,摆脱整夜固定姿势带来的压力。

如何解决和预防晨起腰痛?

针对上述原因,我们可以做出一些有效的调整:

选择软硬合适的床垫

软硬适中的床垫能在躺下时给脊柱提供均匀支撑,保持自然曲线。平躺时,手可以刚好伸进腰部和床垫的空隙,既不能太大(表明床太硬),也不能塞不进去(意味着床太软)。侧躺时,脊柱应该保持一条直线。

调整睡眠姿势

平躺是最推荐的睡姿,特殊人群可以选择侧睡。尽量避免趴睡,如果习惯趴睡,尝试在骨盆和小腹下面垫一个薄枕,减少腰椎后伸。

注意起床方式

早晨醒来不要猛地坐起来。先转身侧卧,用手臂的力量支撑身体缓慢坐起。下床后,简单活动一下腰部,做几个缓慢的伸展动作,让身体适应从静止到活动的转变。

加强核心肌群锻炼

强健的腹部和背部肌肉是保护腰椎最好的 “腰带”。日常可以做平板支撑、桥式等锻炼核心肌群的运动,增强腰椎稳定性,从根源上减少劳损的可能。

何时需要警惕并就医?

虽然大多数晨起腰痛是肌肉性的,但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建议及时就医:

  • 疼痛异常剧烈,活动后不仅没有好转,反而加重。
  • 腰痛沿着大腿或小腿放射,伴有麻木或无力感。
  • 除了腰痛,还伴有发烧、意外体重下降或大小便控制问题。
  • 疼痛由明确外伤引起。

简言之,睡久了腰痛,活动后好转,主要原因在于睡眠时腰部肌肉长时间紧张、血液循环不畅,以及床垫和睡姿不当。通过改善睡眠环境、调整姿势和加强锻炼,大多数人都能有效解决这个问题,让自己每天清晨醒来时更加轻松舒适。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