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功能检查:呼吸健康的 “隐形防线”,你重视了吗?

“咳几声而已,打麻将呢,不去!”73 岁的王爷爷(化名)在接到社区医生的肺功能筛查电话时,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这位有着 40 年烟龄的 “老烟枪” 从未想过,这场被麻将耽误的检查,差点让他错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 “慢阻肺”)的最佳干预时机。当医护人员在麻将散场后再次劝说时,王爷爷勉强答应检查,结果显示其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仅为 65%,低于正常标准。

“幸好发现及时,现在用吸入剂维持治疗就行。” 医生的话让王爷爷后怕不已。如今,他每年在社区接受免费肺功能复查,家庭医生为其建立了全程健康管理档案。这个真实案例揭开了一个严峻现实:我国 40 岁以上人群慢阻肺患病率已达 13.6%,患者近 1 亿,但公众知晓率不足 4%,肺功能检查率更是低至 6.7%。呼吸疾病的高发性与低知晓、低检查率形成鲜明反差,凸显出肺功能检查普及的紧迫性。

肺功能检查:呼吸疾病诊疗的 “指南针”

“没有肺功能检查,慢阻肺管理就是盲人摸象。” 这句话深刻道出了肺功能检查的重要性。这项看似简单的检查,实则能系统评估两大核心功能:通气功能,即气体进出气道的顺畅度;换气功能,也就是氧气与二氧化碳的交换效率。其精妙之处在于,能在症状出现前 3 – 5 年,就敏锐捕捉到肺功能下降的细微信号,为早期干预争取宝贵时间。

与胸部 CT 侧重于 “形态学成像” 不同,肺功能检查专注于 “功能性检测”。胸部 CT 能清晰呈现肺部的结构形态,发现诸如肺部结节等病变,但它无法直接反映呼吸功能的强弱。打个比方,CT 像是给肺拍了张高清照片,展示其 “外貌”;而肺功能检查则如同给肺做了一场全面的 “体能测试”,评估其实际工作能力。

在呼吸疾病诊疗领域,肺功能检查的应用极为广泛。对于哮喘患者,它可精准评估气道反应性,帮助医生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慢阻肺患者通过定期检测 FEV1(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医生能依据数值变化,精准调整吸入剂剂量,确保治疗效果。在外科手术前,肺功能评估更是不可或缺。研究表明,完善的术前肺功能评估可使胸腹部手术并发症减少 37%,大大提高手术安全性。

哪些人需要定期做肺功能检查?

鉴于呼吸疾病的高发性与隐匿性,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倡议将肺功能检查纳入特定人群的常规体检范畴,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首当其冲的是基础风险人群。年龄是肺功能衰退的重要因素,40 岁以上人群,无论有无症状,都应重视肺功能检查,其中 65 岁以上人群更是高危中的高危,其慢阻肺患病率已超过 27%。此外,吸烟史(包括二手烟暴露)也是关键风险因素,吸烟量≥20 包 / 年的人群,肺部长期遭受烟草有害物质侵蚀,患呼吸疾病的风险显著增加。

症状预警人群同样不能忽视。长期咳嗽咳痰超过 3 个月,这可能是气道慢性炎症的信号;活动后气短,看似平常,实则可能是肺功能下降的表现;反复呼吸道感染者,其呼吸道黏膜在反复炎症刺激下,更易出现功能障碍。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症状,背后可能隐藏着严重的肺功能异常。

职业暴露人群面临着特殊的健康威胁。矿工、装修工等长期接触粉尘,粉尘颗粒在肺部不断沉积,逐渐损害肺组织;油漆工等长期接触化学物质,这些化学物质挥发的有害气体,也会对肺部造成慢性损伤。定期进行肺功能检查,能及时发现职业因素对肺部的损害,采取有效防护或治疗措施。

疾病管理人群需要借助肺功能检查实现精准治疗。哮喘 / 慢阻肺患者,病情常呈动态变化,建议每 3 – 6 个月复查肺功能,以便医生根据检查结果调整治疗方案;胸部手术术前评估者,通过肺功能检查,医生可全面了解患者肺储备功能,制定更安全的手术方案;心血管疾病患者同样不能忽视肺功能,研究发现,FEV1 下降可预测房颤等心血管事件风险,肺功能与心血管健康紧密相连。

检查前需要做哪些准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进行肺功能检查前,做好全面准备是确保结果准确的关键。

饮食管理上,检查前 2 小时应避免过饱,以免胃部胀满影响膈肌运动,干扰肺功能检测结果,但可少量饮水,维持身体正常代谢。糖尿病患者需特别注意,随身携带糖果,防止检查过程中因空腹时间过长引发低血糖。药物调整也有讲究,支气管扩张剂,如沙丁胺醇,会扩张气道,影响检查时对气道真实状况的判断,应停用 12 – 24 小时;糖皮质激素使用情况则需严格遵医嘱停药。而降压药、降糖药等常规药物,一般可正常服用,不会对肺功能检查结果产生明显影响。

生活方面,检查前 1 小时务必禁止吸烟,香烟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会刺激气道,使气道收缩;剧烈运动同样不可取,运动后呼吸频率和深度改变,会干扰肺功能数据;情绪激动也可能导致呼吸节律异常,因此检查前应保持平和心态。着装选择也有学问,宽松衣物为佳,避免系紧身腰带,女性建议穿前开扣式上衣,而非连体衣,方便检查过程中仪器的连接与操作。

病史告知至关重要。主动向医生说明哮喘、心脏病史及手术史,这些信息能帮助医生更好地解读检查结果。装有心脏起搏器或鼓膜穿孔者,必须提前告知,因为特殊身体状况可能影响检查方法的选择或结果的准确性。特殊人群中,孕妇进行肺功能检查需谨慎评估风险,权衡利弊后再决定;近期发生心梗、咯血的患者则属绝对禁忌,此时进行检查可能加重病情。

配合技巧方面,可提前在家练习用嘴深吸后快速用力呼气的动作,类似吹蜡烛,熟悉这种呼吸方式,能在检查时更好地配合医生指令。检查时,需捏住鼻子防止漏气,确保呼出的气体全部经口进入仪器。检查后,部分人可能出现短暂头晕、手麻等不适,这是由于过度换气导致,一般休息后即可缓解。慢阻肺患者建议随身携带急救吸入剂,以防检查过程中诱发呼吸困难。

当血压计走进每个家庭时,肺功能仪的普及仍任重道远。2025 年国家将肺功能检查纳入 40 岁以上人群常规体检,这意味着像量血压一样检测肺功能的时代正在到来。肺功能检查作为呼吸健康的 “隐形防线”,正逐步从幕后走向台前。它不仅是医生诊断疾病的有力武器,更是我们每个人守护自身呼吸健康的关键防线。通过定期检查,我们能及时察觉肺部的细微变化,为疾病的早期干预、精准治疗奠定坚实基础,让呼吸更加顺畅,生活更有质量。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