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 “被扔掉”,浪费还是无奈?

近日,上海一家网红面包店营业结束后,店员将一筐筐没卖完的面包统统扔进垃圾袋的视频引发热议。据悉,该店面包价格不菲,店员称公司规定当天卖不完的面包要做销毁处理,虽觉浪费但只能照做。此事件再次将面包店处理剩余面包的问题推到公众面前,引发广泛关注与讨论。

其实,“扔面包” 新闻并非首次出现。此前,西部某省会城市 20 家烘焙面点门店中,过半门店产品报损率超过 10% 的行业平均水平,上海个别面包店报损率甚至超过 50%。面对大量面包被丢弃的现象,不少网友直呼心疼、可惜,认为这是严重的浪费行为。同时,大家也纷纷建言献策,提出诸多处理剩余面包的办法,如做成啤酒或饲料、售卖面包盲盒低价处理、免费赠送等。然而,现实中仍有不少面包店选择直接扔掉面包,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考量?

仔细想来,面包店处理剩余面包确实面临诸多难题。从经济成本角度看,打折销售可能会影响面包的正常销量,部分消费者或许会特意等到打折时段购买,导致全价面包销量下滑,影响整体营收。将面包发给员工,又可能引发员工故意降低销量以获取更多福利的问题。而捐赠给公益机构,不仅存在时间差导致面包 “过期” 引发争议的风险,公益机构在收集、分发过程中产生的成本,甚至可能大于面包本身的价值,从而陷入伦理悖论。在市场环境下,相关方基于自身的 “分散知识”,往往会判断这些做法并不划算,进而导致有效处理剩余面包的链条难以形成。

当然,我们也看到一些面包店在积极探索解决之道。有的上线大数据管理系统,依据销售情况分时段分批次制作和售卖面包,有效管控剩余量;有的与精酿酒厂合作,把报废面包制成啤酒,实现资源再利用;有的推出面包盲盒,既满足了消费者的好奇心,又能低价处理剩余面包。这些尝试为行业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也表明只要用心,总能找到更好的处理方式。

从更大层面看,处理剩余面包不仅仅是面包店的个体行为,还关乎社会的道德与责任。表面上,“扔面包” 似乎只是商家的道德问题,但实际上,它反映出社会整体在资源利用、食品安全、信任与善意等多方面的现状。如果社会能营造出良好的信任氛围,让商家的善意捐赠得到正面回应,而非恶意吐槽,那么或许会有更多商家愿意参与到减少浪费的行动中来。此外,相关部门也应进一步完善政策法规,引导和规范面包店等食品行业的经营行为,在保障食品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商家采取合理措施减少食物浪费。同时,加大对食品浪费危害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节约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反对浪费的良好风尚。

此次 “网红面包店大量扔面包” 事件后续,店长称事发当天因暴雨销量下滑,错误估计了预计销量,当地市场监督管理局也已介入检查。这一事件无论是对涉事面包店,还是整个行业,都不失为一次反思与改进的契机。希望未来,我们能看到面包店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让每一个面包都能找到合适的归宿,而非被白白扔进垃圾袋。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