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子刊:膳食纤维新发现,即使果糖摄入过量,它也能守护你的肝脏

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中,高糖、高脂的饮食模式日益普遍。我们日常所接触的糕点,香甜可口,却隐藏着大量糖分;油炸制品香气四溢,实则饱含脂肪。而在众多食品中,果葡糖浆、玉米糖浆等成分频繁现身。这些糖浆凭借甜度高、成本低的优势,广泛应用于软饮和甜品制作,成为人们饮食中过量果糖的重要来源。

果糖,这种天然存在于水果、蜂蜜中的单糖,本应是健康饮食的一部分。但当它以果葡糖浆等形式大量进入人体时,却展现出截然不同的一面。与葡萄糖依赖胰岛素调控代谢不同,果糖主要通过肝脏中的酮己糖激酶(KHK)快速代谢。在这一过程中,会产生甘油醛等中间产物,进而引发氧化应激、DNA 损伤,最终导致脂肪在肝脏堆积。长期过量摄入果糖,后果不容小觑,胰岛素抵抗、肝脏脂肪变、肠道菌群紊乱等一系列健康问题会接踵而至。据相关研究表明,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每天的果糖摄入量通常是健康人的 2 – 3 倍左右。

面对果糖摄入过量这一普遍存在且难以完全避免的问题,科学界一直在努力寻找应对之策。近期,《自然 – 代谢》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成果,如同一束光照进了这片阴霾。研究发现,补充菊粉对减轻果糖造成的肝脏损伤有着显著效果。

菊粉,一种天然的膳食纤维,广泛存在于菊苣、洋姜等植物中。它并非直接增强小肠对果糖的代谢能力,而是另辟蹊径,通过 “训练” 肠道菌群来发挥作用。为了深入探究菊粉的功效,研究团队精心设计了多组小鼠实验。实验模拟了人类长期饮用含糖饮料的场景,设置了对照组(普通饮食 + 普通水)、糖浆组(普通饮食 + 含玉米糖浆的水)、菊粉 + 糖浆组(含 10% 菊粉的饮食 + 含玉米糖浆的水)。此外,还特别安排部分小鼠长期摄入果糖,待长出脂肪肝后,再添加菊粉进行干预。这种全面且细致的实验设计,为评估菊粉的预防和治疗效果提供了有力支撑。

实验结果令人振奋。菊粉不仅展现出强大的预防能力,还能有效逆转糖浆引发的脂肪肝、胰岛素抵抗和肝纤维化。即便小鼠已经出现脂肪肝,此时介入菊粉干预,肝脏健康状况依然能得到显著改善。这一结果无疑为我们的日常饮食健康带来了新的希望,意味着在日常饮食中合理添加菊粉,或许就能有效缓解因果糖摄入过量导致的肝脏相关问题。

进一步深入机制研究发现,菊粉对肠道微生物组成的改造起到了关键作用。在菊粉的作用下,拟杆菌、阿克曼氏菌等有益细菌的水平显著增加。这些细菌的增加与果糖代谢增强、肝脏脂肪沉积减少密切相关。菊粉塑造的微生物群仿佛被赋予了特殊能力,能够更高效地分解膳食中的果糖,从而抑制果糖进入肝脏和结肠。研究人员通过将适应纤维饮食的小鼠菌群移植到食用富含果糖饮食的小鼠体内,进一步验证了这一观点。结果显示,即便不改变后者的饮食,其肝脏脂肪变性情况也能得到明显减轻。

在菊粉的影响下,进入结肠的果糖水平显著降低,成功避免了结肠菌群紊乱以及有害代谢产物的产生。同时,肝脏对果糖的利用方式也发生了积极改变。果糖的碳原子不再主要用于合成脂肪,而是更多地转向合成丝氨酸、甘氨酸和谷胱甘肽等对身体有益的物质。这一转变不仅减少了脂肪在肝脏的堆积,还增强了肝脏的抗氧化能力和解毒功能。

这项研究成果意义非凡,它不仅揭示了一种全新的膳食纤维与肠道微生物相互作用的机制,更为预防和治疗果糖相关代谢疾病开辟了新的思路。在现代社会,含糖饮料、甜点等食品在人们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果糖摄入过量的问题难以在短期内得到彻底解决。而这项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即通过适当增加菊粉的摄入,来降低果糖对肝脏的损害。

对于广大注重健康的人群而言,如果日常饮食中经常涉及含糖饮料、甜点,不妨尝试在饮食中添加菊粉。可以选择富含菊粉的食物,如菊苣、洋姜等,也可以考虑在医生或营养师的指导下,合理使用菊粉补充剂。但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菊粉对健康有益,但也并非多多益善。肠道敏感者或初次食用者可能会出现不适,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适应。一般来说,食用菊粉可从每日 3 – 5 克开始,1 – 2 周后逐步增加至推荐量(成人每日 10 – 15 克)。

《自然 – 代谢》的这项研究为我们在高糖饮食环境下保护肝脏健康提供了新的武器。让我们重视菊粉的作用,合理调整饮食结构,为肝脏健康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线。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