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馒头都嚼不动了,牙齿松得像挂在嘴里。”75 岁的沈婆婆攥着松动的后牙,在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口腔科诊室里声音发颤。口腔检查显示,她的牙周袋深度已达 6 毫米,牙槽骨吸收近三分之一,确诊为重度牙周炎。但令人意外的是,追根溯源的罪魁祸首并非年龄增长,而是她常年超标却未察觉的血糖值。
“这样的病例每周都能遇到两三例。” 口腔科主任贺燕的话揭开了一个被忽视的健康真相:牙周炎与糖尿病正以 “双向奔赴” 的姿态威胁着中老年人健康。沈婆婆的血糖监测报告显示,其空腹血糖高达 11.2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1c)更是突破 9%,远超正常范围。正是这持续失控的血糖,为口腔细菌搭建了 “温床”,最终蛀空了牙齿的 “地基”。
双向绞杀:血糖与牙周炎的恶性循环机制
(一)高血糖:牙周健康的 “腐蚀剂”
- 细菌的 “营养盛宴”
血糖升高会使唾液中葡萄糖含量同步增加,口腔内的牙龈卟啉单胞菌等致病菌如同遇到肥沃土壤,繁殖速度较正常人群快 3-5 倍。这些细菌在牙齿表面形成牙菌斑,释放的毒素会持续侵蚀牙龈,引发红肿出血,逐渐破坏牙周韧带与牙槽骨 —— 就像雨水冲刷地基,最终导致牙齿松动。
- 免疫防线的 “瓦解剂”
长期高血糖会抑制白细胞的吞噬能力,使免疫细胞无法及时清除口腔病菌。同时,血糖波动会导致牙周组织毛细血管变细、管壁增厚,营养供给受阻,牙龈上皮的防御屏障如同破损的城墙,轻易被细菌攻破。更严重的是,糖尿病会打乱胶原蛋白代谢,使牙周组织修复能力下降,即便治疗也难以恢复原有强度。
(二)牙周炎:血糖控制的 “绊脚石”
当牙周炎发展到重度阶段,牙周袋内的细菌及其毒素会进入血液循环,引发全身慢性炎症。其中的肿瘤坏死因子 -α(TNF-α)、白细胞介素 – 6(IL-6)等炎症介质,会直接干扰胰岛素信号通路,降低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临床数据显示,伴有牙周炎的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平均高出 0.4%-0.6%,相当于降糖药效果打了折扣。
身体预警:这些口腔信号藏着血糖警报
“很多人把刷牙出血、牙龈肿痛当成‘上火’,殊不知这可能是糖尿病的早期信号。” 贺燕主任强调,以下四种症状需高度警惕:
- 牙龈反复红肿出血,持续一周以上不缓解;
- 牙齿出现不明原因的松动、咬合无力;
- 口腔异味明显且漱口无法改善;
- 口腔溃疡超过两周仍未愈合。
尤其对于有糖尿病家族史、超重、久坐不动的高危人群,这些口腔症状更需重视。曾有临床案例显示,一名 45 岁男性因牙龈出血就医,排查后发现空腹血糖已达 7.8mmol/L,确诊为 2 型糖尿病早期。
破局之道:减糖控重筑牢双重防线
(一)减糖:从源头切断细菌 “粮草”
- 识破隐形糖陷阱
购买包装食品时需关注配料表,蔗糖、果葡糖浆、蜂蜜等成分排名越靠前,含糖量越高。一瓶 500 毫升的含糖饮料,糖分含量可达 50 克,远超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每日 25 克上限。建议用白开水、淡茶替代含糖饮料,用新鲜水果替代蛋糕、糖果等甜点。
- 调整饮食顺序
采用 “蔬菜→蛋白质→主食” 的进食顺序,可延缓碳水化合物吸收,避免血糖骤升。例如先吃绿叶菜和鱼虾,再吃杂粮饭,能使餐后血糖峰值降低 30% 左右。
(二)控重:给血糖 “减负” 的关键一步
肥胖是糖尿病与牙周炎的共同诱因,腰围男性超过 90 厘米、女性超过 85 厘米,患病风险会翻倍。通过 “饮食 + 运动” 双管齐下控重:
- 饮食上增加全谷物、豆类、绿叶菜摄入,减少油炸、精加工食品;
- 每周进行 150 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配合 2 次力量训练。
65 岁的李爹爹通过半年减重 8 公斤,不仅空腹血糖从 8.1mmol/L 降至 6.5mmol/L,牙周炎症状也明显缓解,牙龈出血基本消失。
(三)口腔护理:糖尿病人的专属方案
- 日常清洁三步骤
- 刷牙:使用软毛牙刷或声波电动牙刷,采用 “巴氏刷牙法”,刷毛与牙面呈 45° 角旋转,每次不少于 2 分钟,早晚各一次;
- 间隙清洁:每日用牙线或牙缝刷清理牙缝,尤其注意磨牙邻面;
- 漱口:饭后用温水或不含酒精的漱口水漱口,减少食物残渣残留。
- 定期检查不可少
糖尿病患者建议每 3-6 个月进行一次口腔检查,血糖控制不佳(糖化血红蛋白>7%)者需缩短至 2 个月。每年进行 1-2 次超声波洁牙,清除牙结石,但需注意空腹血糖>8.3mmol/L 时,需先调整血糖再操作,降低感染风险。
特殊提醒:糖友牙周治疗的注意事项
糖尿病患者进行牙周治疗前,需提前告知医生血糖控制情况及用药史。急性牙周炎发作期,应先控制炎症再进行洁治、刮治等操作。治疗后需加强血糖监测,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短暂血糖波动,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降糖方案。
“沈婆婆在控制血糖的同时接受牙周系统治疗,三个月后牙齿松动明显改善,能正常吃苹果了。” 贺燕主任的案例证明,只要打破 “高血糖→牙周炎” 的恶性循环,就能实现口腔与血糖的双重健康。
牙齿的稳固程度,藏着身体代谢的密码。当牙齿发出 “松动警报” 时,不妨先给血糖做个 “体检”。减糖控重、科学护牙,才是守护全身健康的根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