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破九月健康生活流言:过期药能吃?猛健身更有效?真相在此

“刷牙后不彻底漱口会氟中毒”“过期药没变质就能吃”“运动越猛效果越好”…… 这些流传于朋友圈、家庭群的 “常识”,往往暗藏健康隐患。2025 年 9 月,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等多部门指导发布的 “科学” 流言榜,对六条高频生活流言进行了权威拆解,为公众拨开认知迷雾。

口腔护理误区:漱口太彻底反伤牙,牙龈退缩非老之过

口腔健康是健康管理的第一道防线,却最易被流言误导。不少人坚信 “刷牙后必须彻底漱口,否则残留牙膏会导致氟中毒”,甚至因此放弃含氟牙膏。这一说法实则混淆了氟的作用机制与风险阈值。

含氟牙膏的核心价值在于氟化物渗透牙釉质形成保护层,而保护效果与氟化物在牙面停留时间正相关。研究显示,刷牙后立即漱口会使唾液中氟化物水平骤降 12-15 倍,显著削弱防蛀效果,刷牙后冲洗的儿童 3 年龋齿增加率明显更高。欧洲儿科牙科学会等权威机构均建议,应将刷牙后冲洗降至最低限度以发挥氟化物最大效用。

至于氟中毒风险,成年人无需过度担忧。2024 年一项研究证实,刷牙后漱口与不漱口者血液中氟化物吸收量几乎无差异,牙膏残留剂量远不足以构成中毒威胁。氟斑牙的形成主要与饮用水含氟量过高相关,且仅发生于牙齿发育阶段,成年人不存在这一风险。对儿童而言,只需引导其吐净多余牙膏沫,12-14 月龄后再使用含氟牙膏即可平衡防蛀效果与安全风险。

另一常见误解是 “牙龈线后移是年龄增长的必然结果”。医学上称为 “牙龈退缩” 的这一现象,实则与年龄无直接关联,核心诱因是牙周炎与刷牙方式不当。牙周病初期表现为牙龈红肿出血,若及时干预可逆转;若长期忽视,炎症会破坏牙周支持组织,最终导致牙龈退缩。而长期用硬毛牙刷大力横刷,会对牙龈造成慢性磨损,同样引发退缩。牙医推荐的巴氏刷牙法,用软毛牙刷小幅度水平颤动即可有效清洁牙菌斑,无需过度用力。

运动与用药雷区:猛练可能升尿酸,过期药藏致命风险

健身热潮下,“强度越大效果越好” 的误区让不少人陷入健康危机。适度运动虽能改善代谢,但高强度运动反而会诱发健康风险,高尿酸血症就是典型隐患。运动时肌肉中三磷酸腺苷大量分解为嘌呤,导致尿酸生成激增,同时出汗脱水与乳酸堆积会抑制肾脏排泄功能,单次高强度运动可使血尿酸升高三成以上。

临床中不乏年轻人因剧烈运动突发关节剧痛,确诊时血尿酸已严重超标的案例。北京协和医院 2024 年研究还发现,马拉松式运动导致的乳酸堆积会进一步阻碍尿酸排泄,与健康目标背道而驰。对此,专家建议健身人群定期检测血尿酸,高尿酸血症者宜选择游泳、快走等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慢性痛风患者需采用低强度渐进式运动模式,且运动后必须及时补水。

比运动误区更危险的是用药误区 ——“过期药没变质就能吃”。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主任药师张海英明确指出,过期药的风险远不止药效下降。抗生素过期后不仅无法杀灭细菌,还会诱导耐药性产生,延误治疗时机;阿司匹林过期会分解出刺激胃黏膜的水杨酸,可能引发胃出血;眼药水即便外观无变化,过期后滋生的细菌也可能导致结膜炎、角膜炎等感染性疾病。

药物有效期是安全性与有效性的双重保障,即使储存得当,超过期限后化学成分也会发生降解。正确处理方式是将药片、胶囊捣碎后用纸包裹,装入密封袋投入有害垃圾桶,避免儿童误服或药物流入环境造成污染。家庭药箱应每 3-6 个月检查一次,眼药水等开封后药品有效期通常缩短至 4 周,需特别注意更新。

日常安全认知:高压线 “滋滋” 非漏电,破伤风隐患不止生锈伤

生活中的自然现象与意外伤害处理,也常被流言扭曲。下雨天高压线发出的 “滋滋” 声,让很多人误以为是漏电预警。实则这是 “电晕放电” 现象 —— 高压线电压极高,周围电场强度超过空气电离场强时,会使空气分子电离并产生声响。雨天空气潮湿、电阻降低,会让放电现象更明显、声音更大;晴天则因空气干燥,放电强度减弱而不易被察觉。

在意外伤害处理中,“只有生锈物品致伤才需打破伤风针” 的说法,可能延误急救时机。破伤风梭状芽孢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只要皮肤黏膜有破口,细菌就可能侵入,在缺氧环境下繁殖致病。穿刺伤、烧烫伤、动物致伤乃至消化道破损,都可能成为感染途径,甚至存在无明显伤口却因细菌感染形成厌氧环境的隐源性破伤风案例。

破伤风潜伏期可长达数月,发病后重症患者会出现喉痉挛、窒息等致命症状。关键预防措施是外伤后及时注射破伤风针或疫苗,利用抗体在毒素与神经组织结合前将其中和。这一急救措施不分伤口是否由生锈物品造成,只要存在皮肤黏膜破损就需重视。

这些被揭穿的流言,多源于对科学原理的片面解读或经验主义判断。从口腔护理到用药安全,从运动健身到意外伤害,健康管理的核心在于遵循科学规律。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提醒,面对生活中的 “常识”,不妨多关注权威科普平台信息,让理性认知成为健康的第一道屏障。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