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与中秋的脚步悄然临近,亲友围坐的家宴、月下漫步的惬意,让这个长假充满温情。但秋分过后燥邪渐盛,加之节日里的饮食放纵、作息紊乱,往往成为 “节日病” 的温床。近日厦门市卫健委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中,多位专家结合闽南气候特点与节日场景,给出了涵盖起居、饮食、运动的全维度养生方案,助市民在团圆时刻守护健康。

一、秋分调护:顺时应节,平衡阴阳防秋燥
“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厦门市中医院党委副书记、执行院长常静玲指出,此时节昼夜均分,气候由 “温燥” 向 “凉燥” 过渡,人体易受燥邪侵袭,出现口干咽燥、皮肤干痒、呼吸道不适等症状,养生核心在于 “平衡阴阳、滋阴润燥”。
饮食调理上,“少辛增酸” 是关键原则。常静玲建议多食梨、百合、银耳等白色食物以润肺滋阴,搭配山药、茯苓等健脾食材,避免燥邪损伤脾胃功能。广东省名中医范德辉补充了经典食疗方:“朝朝盐水,晚晚蜜汤”,早上喝淡盐水可润养咽喉、促进肠道蠕动,晚上喝蜂蜜水能滋阴润燥、帮助睡眠,尤其适合秋分时节的身体需求。针对厦门秋季余热未散、湿热未净的特点,专家特别提醒,食用海鲜时需搭配姜蒜驱寒去腥,同时减少冷饮摄入,防止寒湿困脾。
起居与运动的调护同样重要。《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强调 “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常静玲建议每晚 10 点前入睡以收敛阳气,早晨 6-7 点起床顺应肺气舒展,有效对抗 “秋乏”。穿衣需遵循 “春捂秋冻” 原则,以 “身体微凉不寒” 为度,老人、儿童及体质虚弱者要重点保护颈背、腹部和腿脚,避免受凉引发腹泻、感冒。运动宜选择散步、太极、八段锦等和缓项目,避免大汗淋漓耗伤津液,其中八段锦 “攒拳怒目增气力” 式还能疏肝理气,契合秋季情志调养需求。
情绪管理易被忽视,却暗藏养生玄机。秋风萧瑟易让人产生 “悲秋” 情绪,中医称之为 “秋刑”。范德辉建议通过养花种草、听轻音乐、户外漫步等方式收敛神气,避免情绪波动影响内分泌,引发失眠、焦虑等问题。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专家则推荐按揉太冲穴,每日 5 至 10 分钟,可疏肝解郁、改善情绪烦躁。
二、家宴巧搭:应季食材 + 轻烹饪,美味与健康同行
国庆家宴是团圆的重要载体,如何在传承传统风味的同时兼顾健康?厦门市中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叶钢福给出了 “应季选材、轻法烹饪” 的解决方案,尤其推崇蒸、煮、灼等闽南传统技法,既能保留食材原味,又能减少营养流失。
食材选择上,时令果蔬是首选。秋分前后的莲藕、柚子、山楂等酸甘化阴,能滋养肺阴、缓解秋燥;肉类推荐鸭肉、猪肉等滋阴食材,避免羊肉、狗肉等温补之品加重燥性。汤品作为闽南家宴的灵魂,叶钢福特别推荐莲藕排骨汤、百合银耳羹,前者健脾益肺,后者滋阴润燥,餐后搭配秋月梨炖糖水、酸梅汤,可替代高糖点心,兼顾口感与健康。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还可尝试紫苏乌梅茶,理气润燥的同时能缓解气道不适。
福建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阮传亮结合闽南节气习俗,补充了儿童养护方案。家宴中可加入南瓜莲子小米糊,健脾安神适合作息紊乱的孩子;黄芪山药瘦肉粥则能增强脾胃虚弱儿童的免疫力,每周食用 2-3 次效果更佳。烹饪细节上,专家提醒控制盐油用量,避免煎炸烘烤,食材处理需生熟分开,尤其处理海鲜时要彻底清洗,从源头降低食源性疾病风险。
三、月饼食用:科学搭配避误区,浅尝辄止品团圆
中秋赏月吃月饼是传统习俗,但月饼高糖高油的特点让不少人望而却步。厦门市疾控中心食品安全与营养卫生处副处长洪华荣强调,月饼食用的核心是 “控制总量、科学搭配”,尤其要警惕 “无糖月饼” 的认知陷阱。
选购月饼时,洪华荣建议优先选择正规厂家产品,仔细查看配料表和营养成分表,通过 “能量 = 千焦 ÷4.184” 的公式换算热量,优先选择脂肪、糖含量更低的品种。从馅料来看,坚果馅虽含不饱和脂肪酸但脂肪量高,豆沙馅含糖量突出,流心月饼因添加大量黄油和糖成为 “热量冠军”,需特别控制摄入量。所谓 “无糖月饼” 仅指未添加蔗糖,其主要成分面粉、豆类仍会分解为葡萄糖,糖尿病患者食用需严格限量,每次不超过 30 克,且需减少其他主食摄入并监测血糖。
食用时机与搭配同样关键。专家建议将月饼切成小块分食,成人每日摄入量不超过 50 克,最好在早上或中午食用,避免空腹或睡前食用刺激肠胃。搭配茶饮能有效解腻:油腻的五仁、蛋黄月饼配普洱茶、山楂茶,清淡的豆沙、冰皮月饼配绿茶、菊花茶,既能缓解滋腻感,又能促进消化。脾胃虚弱者食用后若出现腹胀,可顺时针按摩脐周 30 圈,或饮用陈皮山楂水,理气消食效果显著。
特殊人群需格外谨慎:高血压患者忌吃咸味月饼,胆石症患者避开高脂馅料,老人和儿童每次食用量减半,久病初愈者以品尝为主,切忌过食。吃月饼后适当散步 15-20 分钟,能促进肠胃蠕动,减少脂肪堆积。
四、安全防护:聚餐出游无隐患,健康团圆两不误
假期聚餐频繁、出游增多,食品安全与健康防护不可忽视。洪华荣提醒,食材采购需选择新鲜产品,储存时遵循 “上熟下生” 原则,避免交叉污染;海鲜务必烧熟煮透,坚决避免生食醉蟹、醉虾等,因其可能携带寄生虫和致病菌,引发呕吐、腹泻等症状。外出就餐应选择卫生信誉良好的餐厅,查看公示的卫生许可证,不猎奇食用野生蘑菇、不明来源野味,降低食物中毒风险。
出游时的健康防护同样重要。秋季早晚温差大,需随身携带薄外套,根据气温及时增减衣物。过敏体质者需避开银杏叶、蒿草等致敏植物,备好抗过敏药物。外出就餐前注意手部卫生,使用公筷公勺,减少交叉感染风险。若出现轻微肠胃不适,可饮用生姜红枣水驱寒暖身,症状持续则需及时就医。
秋分至,双节临,养生的智慧藏在每一顿家宴、每一次赏月的细节里。遵循 “养阴防燥、顺时调护” 的原则,用科学的饮食搭配、规律的作息习惯、适度的运动方式,既能享受团圆的温情,又能守护身心的健康,让这个秋天在养生智慧中更添活力与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