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 27 日,合肥网友发布的一条短视频在社交平台引发热议:镜头中,一款夹心面包从侧面看满是厚实的肉排、奶酪与麻薯,可揭开上层面包后,馅料仅在可视一侧铺成薄薄一层,另一侧空空如也。“心眼都用来摆盘了!” 这句吐槽迅速戳中消费者痛点,有网友类比:“就像水煮肉下面全是青菜,全靠视觉欺骗撑场面。”

这位网友向极目新闻记者透露,他在合肥马鞍山路与银屏路交会处的知名连锁面包店购得此款产品,而此前在其他门店购买的同款面包,馅料均铺满整个夹心层。29 日,记者实地探访涉事门店,却发现同款面包已 “整改达标”—— 馅料均匀铺满,与网友视频中的景象判若两物。
商家回应:是 “操作标准” 还是 “临时救场”?
面对质疑,涉事门店店员给出矛盾解释:“每个面包都按总部标准制作,用料有明确规定。” 却同时承认 “已接到通知多加馅料”。另一家分店店员则直言不讳:“顾客提了意见,我们就改,毕竟顾客是上帝。”
连锁品牌客服的回应更显含糊其辞,仅以 “有则改之” 概括整改措施,并表示已联系投诉网友、要求全国门店统一标准。这种 “问题曝光即整改” 的模式,让不少消费者质疑:此前的 “半铺馅料” 究竟是个别门店的违规操作,还是总部默许的 “潜规则”?
颜值经济变味:从 “视觉吸引” 到 “视觉欺诈”
这场面包风波并非个例,而是餐饮行业 “颜值营销” 异化的缩影。新华网记者调查发现,某茶饮品牌宣传图中 “堆满黄皮的饮品”,实物中仅含两块水果,其余全是冰块;“茉莉奶白” 的粉色饮品,到手后竟变成绿色,店员称 “抹茶会下沉”。更令人咋舌的是,电商平台上 “0.41 元可购 970 张炸鸡海报”,精修图片连 “油珠反光都清晰可见”,成为商家低成本欺诈的工具。
中国食品安全网指出,这类 “高倍滤镜食品” 通过视觉暗示误导消费,已涉嫌违反《广告法》—— 法律明确规定 “广告不得含有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内容”,即使标注 “图片仅供参考”,若实质与宣传严重不符,仍构成欺诈。2024 年重庆某法院就曾因外卖 “照骗” 判定商家欺诈,判处 500 元赔偿,为行业敲响警钟。
信任裂痕:连锁品牌为何失守底线?
作为拥有多家门店的连锁品牌,为何会出现如此明显的品控漏洞?业内人士透露,部分品牌为控制成本,会在 “非可视环节” 压缩用料,却忽视了消费者的知情权。这种短视行为,实则是对品牌信誉的透支。
类似教训并不少见。今年 3 月,杨铭宇黄焖鸡因加盟店 “回收剩菜” 曝光,虽发布致歉信关闭涉事门店、开展全国排查,但品牌形象已严重受损。而此次面包品牌的 “临时整改”,若缺乏长效监督,很可能重蹈覆辙 —— 消费者的信任建立需数年,崩塌却只需一次 “半铺馅料”。
浙江大学食品包装研究团队的实验显示,78% 的消费者会被视觉符号误导,企业正是利用这种心理钻空子。但当 “摆盘术” 取代 “诚心”,最终只会陷入 “劣币驱逐良币” 的恶性循环:诚信商家因成本更高失去价格优势,投机者却靠欺诈获利,最终破坏整个市场生态。
破局之路:让 “所见即所得” 成为常态
要遏制 “视觉欺诈”,需构建 “消费者监督 + 法律约束 + 企业自律” 的三重防线。从消费者端看,合肥网友的视频维权提供了范本 —— 通过真实影像曝光问题,倒逼企业整改。正如中国食品安全网所言,消费者应增强 “较真意识”,用实拍图、差评、投诉等方式保持监督压力。
监管层面亟需 “精准发力”。日本《加工食品质量表示标准》的经验值得借鉴:禁止使用 “无” 等绝对化表述,违者最高罚款 2 亿日元。国内可参考建立 “修图负面清单”,明确餐饮宣传的视觉误差上限,对违规者从严处罚并公开曝光。
对企业而言,真正的核心竞争力从来不是 “摆盘术”,而是 “诚心”。某头部食品企业试点的区块链溯源系统,实现从原料到成品的全链条透明化,使投诉率下降 42%。当品牌将精力从 “视觉包装” 转向 “品质提升”,才能真正赢得市场。
尾声:一块面包照见的商业伦理
截至发稿,合肥那位网友仍未收到品牌方的正式道歉,只是被告知 “问题已解决”。这场风波留下的追问仍在持续:当消费者为 “看得见的美味” 买单时,如何确保 “看不见的地方” 同样经得起检验?
一块面包的馅料多少,看似小事,实则关乎商业伦理的底线。在颜值经济盛行的今天,企业更应明白:滤镜可以美化图片,却无法掩盖诚信的缺失;摆盘能吸引一时的购买,却留不住长久的信任。唯有让 “所见即所得” 成为行业共识,才能让颜值经济回归正轨,让消费者吃得放心、买得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