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临终之旅变”天价劫难”:一场本不该发生的悲剧
2024年8月,广东湛江。张理的外公因多器官衰竭在ICU挣扎两个月后,医生无奈宣告”回家等待”。这个看似简单的决定,却让全家陷入更深的绝望——医院救护车拒绝提供非急救转运服务,而街头”山寨救护车”一张口就是2000元,最终以1800元成交。

“车还没到就涨价,车上连基本的监护设备都没有,只有个氧气袋。”张理回忆道。更讽刺的是,这辆伪装成正规救护车的面包车,车内人员甚至无法提供任何医疗救助。”我们只能眼睁睁看着外公在颠簸中离世,连最基本的尊严都保障不了。”
类似的故事在全国各地不断上演:
- 山西临汾的王离:父亲癌症晚期需返乡,被收取8400元”天价转运费”,其中冰袋、被子等杂项收费高达600元;
- 浙江杭州的刘某:肝癌患者跨省转院无正规渠道,被迫选择不明资质车辆;
- 上海虹口的李女士:母亲临终前转运遭遇”加急费””设备费”层层加码,最终支付超出预算3倍费用。
这些案例暴露出一个残酷的现实:当生命进入倒计时,许多家庭却不得不在”正规渠道缺失”与”黑车宰客”之间作出痛苦选择。
二、”黑救护车”为何屡禁不止?——三大核心症结剖析
1. 市场需求巨大,正规供给严重不足
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约有1200万人次需要非急救医疗转运服务,但公立医院救护车受政策限制(《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禁止用于非急救任务),仅能满足**不足10%**的需求。
“我们医院每天接到数十个非急救转运咨询,但只能拒绝。”北京某三甲医院急诊科主任坦言,”尤其是晚期肿瘤患者、行动不便老人,他们需要的是‘门到门’服务,而非急救车‘点到点’的冷漠。”
2. 监管体系碎片化,违法成本极低
“黑救护车”涉及卫生、交通、公安、市场监管等多个部门,但权责交叉导致监管真空:
- 卫生部门无权处罚非法营运;
- 交通执法只管理普通车辆,对”改装救护车”束手无策;
- 市场监管难以界定其医疗属性。
更致命的是,现行法规对非急救转运缺乏统一标准。中国政法大学刘智慧教授指出:”许多‘黑救护车’挂着红十字标志,实则是套牌车,法律上却难以直接定性为‘非法行医’。”
3. 利益链条盘根错节,医院默许甚至参与
调查发现,部分医院保洁、护工与”黑救护车”形成利益同盟:
- 院内张贴小广告:由保洁人员负责散发联系方式;
- 科室”推荐”:骨科、妇产科等行动不便患者集中的科室,医护人员暗示家属”找熟人车”;
- 分成模式:司机按月向科室缴纳”管理费”,换取客源。
“这已不是单纯的违法经营,而是医疗腐败的温床。”武秀昆强调。
三、破局之道:从”严打”到”疏堵结合”的系统性改革
1. 立法先行:填补非急救转运法律空白
- 全国统一标准:明确非急救救护车的配置要求(如必须配备氧气、监护仪)、收费标准(按里程+服务项目计价);
- 准入机制:允许符合条件的民营机构申请非急救转运资质,但需接入政府监管平台。
2. 监管创新:建立”多部门联动+科技赋能”模式
- 跨省协作网络:借鉴禁毒经验,建立全国”黑救护车”数据库,实现信息实时共享;
- 电子围栏技术:在医院周边部署GPS监控,自动识别套牌车辆;
- 举报奖励制度:对提供有效线索的市民给予现金奖励。
3. 供给侧改革:激活正规服务市场
- 放开非急救市场:广东、江苏等地试点”政府指导价+市场竞争”模式,允许民营资本参与;
- 公立医院转型:将部分闲置救护车改造为非急救专用车,由第三方公司运营但接受医院监管;
- 社区联动:培训基层医护人员掌握基本转运技能,减少对高价车辆的依赖。
四、记者手记:当生命尊严遭遇资本贪婪
在采访中,一位不愿具名的临终关怀科护士含泪说道:”我们常对家属说‘节哀’,但看着他们为了一辆破车倾家荡产,心里不是滋味。”
这不仅是价格问题,更是医疗公平与生命尊严的拷问。当正规渠道缺位时,”黑救护车”便成了绝望家庭的唯一选择——即便明知是陷阱,也不敢拒绝。
根治乱象不能仅靠”运动式执法”,而需构建长效机制:让每一辆合法救护车都能覆盖非急救需求,让每一次转运都明码标价、安全可靠。唯有如此,才能让”回家路”真正成为温暖的终点,而非资本收割的屠宰场。
(完)
备注:本文基于新京报报道及实地调查,数据来源于国家卫健委、中国政法大学调研报告及多地卫健委公开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