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岁董事长代言引争议:科伦药业麦角硫因被指”假药”背后,膳食补充剂与药品监管之辩​


引言
当75岁的科伦药业董事长刘革新以健硕身材为麦角硫因胶囊代言引发市场狂欢后,北京大学教授饶毅的一篇檄文将这场营销盛宴推向风暴中心。这场关于”膳食补充剂”与”假药”定义之争,不仅暴露了营养健康产业的监管模糊地带,更折射出老龄化社会下民众对”科学抗衰”的迫切需求与科学证据之间的鸿沟。


一、事件缘起:董事长代言引爆市场,学者发文直指”假药”​

  1. 营销造势与股价飙升
    • 刘革新赤裸上身展示肌肉,公司宣称其健康形象源于”麦角硫因+健康生活方式”
    • 近一月科伦药业股价上涨16.75%,子公司川宁生物跟涨12.22%
  2. 饶毅的致命质疑
    • 文章《假药靠肌肉男真人”赤膊上阵”》虽未点名,但配图直指科伦药业
    • 核心论点:未经药品审批的产品宣称抗衰效果属于”假药”范畴

二、科伦药业的”非药品”辩护:科学证据VS监管定义

  1. 膳食补充剂的法律边界
    • 公司强调麦角硫因定位为”国际公认膳食补充剂”,引用欧美日等国将其纳入食品补充剂范畴的案例
    • 对比维生素C等成熟补充剂,指出”未获批药品≠无效”的逻辑漏洞
  2. 科学背书的攻防战
    • 有效性证据​:
      • 《Cell Metabolism》论文显示延长线虫寿命20%、提升小鼠运动能力14%
      • 临床研究涉及睡眠改善、认知功能提升等多维度指标
    • 安全性验证​:
      • 欧美毒性试验及双盲对照试验数据
      • 日本功能性食品成分认证

三、监管灰色地带的行业困境

  1. 全球监管差异对比
    • 中国:膳食补充剂按普通食品监管,不得宣称治疗功效
    • 美国:FDA对膳食补充剂采取”事后追责”模式
    • 欧盟:EFSA要求健康声称需经科学验证
  2. 抗衰市场的特殊性
    • 老龄化催生千亿级市场需求(中国抗衰市场规模预计2025年突破2000亿)
    • 科学证据与商业转化的时间差矛盾(从实验室到临床通常需10年以上)

四、事件发酵:股价波动与消费者反应

  1. 二级市场冲击
    • 6月5日两家公司股价合计蒸发约15亿元
    • 6月6日午间收盘继续下跌,显示市场担忧情绪未消
  2. 销售数据透视
    • 小程序显示销售额已超1883万元,四瓶装规格最畅销(单价约2200-3500元)
    • 消费者评价两极分化:”名人效应大于实际效果”vs”长期服用感受改善”

五、专家观点:科学传播与商业伦理的平衡

  1. 支持方立场
    • 清华大学药学院教授: “膳食补充剂是药物研发的重要储备库,严格监管不等于否定其价值”
  2. 反对方警示
    • 中国消费者协会专家: “过度营销可能让消费者混淆食品与药品界限,需强化标签管理”

六、未来展望:从争议走向规范的可能路径

  1. 企业合规建议
    • 明确标注”非药品”标识,避免疗效承诺
    • 建立第三方科学顾问委员会增强公信力
  2. 政策层面期待
    • 推动膳食补充剂分级管理制度
    • 建立快速审批通道应对抗衰等新兴领域

结语
这场风波本质上是快速增长的抗衰需求与滞后监管体系之间的碰撞。当75岁的企业家亲自下场代言,当院士级学者公开炮轰,当股价随着争议起伏,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款产品的命运,更是整个营养健康产业在老龄化时代的转型阵痛。或许,正如科伦药业回应中所言:”科学探索需要时间,但消费者的健康不能等待。”如何在严谨性与市场性之间找到平衡点,将是决定这个千亿市场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全文完)​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