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音乐 “吞下” 喜马拉雅,长音频赛道迎来变局?

2025 年 6 月 10 日晚,腾讯音乐娱乐集团(NYSE:TME;HKEX:1698,下称腾讯音乐)发布公告,宣布将全资收购中国领先的在线音频平台之一喜马拉雅控股(下称喜马拉雅)。

根据公告,腾讯音乐将以 12.6 亿美元现金,不超过 5.2% 的腾讯音乐 A 类普通股,以及分批向喜马拉雅创始股东发行不超过总股本 0.37% 的 A 类普通股,作为此次收购的对价。受限于交割前提条件的满足,上述交易预计将于 2025 年下半年完成。

这是一场被热议许久的收购。早在 2018 年,市场上就曾传出腾讯音乐与喜马拉雅洽谈并购的消息。2021 年,喜马拉雅首次提交赴美上市招股书,彼时就有消息称,腾讯音乐与网易云音乐均有意向竞购喜马拉雅。此后,喜马拉雅还分别于 2022 年和 2024 年两度向港交所提交招股书,却至今仍未敲钟上市。

如今,在多次冲击 IPO 未果后,喜马拉雅选择以被收购的方式,投入腾讯的怀抱。对于腾讯音乐而言,这一收购案也被视为其在核心主营的音乐业务之外,在在线音频赛道的一次关键落子。

受该消息影响,腾讯音乐美股盘前一度涨超 10%,开盘后涨幅迅速收窄,截至当日收盘,腾讯音乐股价下跌 0.92%,报收每股 14.02 美元,总市值为 254.4 亿美元。

腾讯音乐 “补齐” 长音频短板

作为中国最大的在线音乐平台之一,腾讯音乐近年来已面临流媒体红利趋缓、订阅用户增长放缓等挑战。收购喜马拉雅将显著补足其在长音频领域的短板,实现 “音乐 + 长音频” 全场景内容布局。

公开资料显示,腾讯音乐旗下拥有 QQ 音乐、酷狗音乐、酷我音乐、全民 K 歌等多个知名音乐平台,在音乐流媒体领域占据领先地位。2024 年全年,腾讯音乐总营收达 301.1 亿元,净利润为 134.4 亿元,在线音乐服务月活跃用户数达 5.56 亿。其中,在线音乐服务收入为 221.9 亿元,同比增长 13.7%;社交娱乐服务及其他收入为 79.2 亿元,同比下降 7.9%。

而在腾讯音乐的在线音乐服务收入中,在线音乐订阅收入占据了大头。2024 年,腾讯音乐在线音乐订阅收入为 163.9 亿元,同比增长 17.5%,在线音乐付费用户数达 1.2 亿,同比增长 8.5%,单个付费用户月均收入(ARPPU)为 11.3 元。

不过,腾讯音乐也意识到,单纯依靠音乐流媒体业务,增长空间有限。随着短视频、直播等新兴娱乐形式的兴起,用户的娱乐时间和注意力被进一步分散,在线音乐行业的竞争也愈发激烈。在此背景下,腾讯音乐开始寻求在长音频领域的突破。

长音频主要包括有声书、播客、广播剧等内容形式,具有陪伴性强、用户粘性高的特点。近年来,随着智能音箱、车载音频等硬件设备的普及,长音频市场迎来了快速发展。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24 年中国长音频行业研究报告》显示,2023 年中国长音频市场规模达 126.2 亿元,同比增长 16.4%,预计到 2026 年市场规模将突破 200 亿元。

早在 2019 年,腾讯音乐就在 QQ 音乐 APP 中上线了 “听书” 板块,引入了多部大 IP 有声书内容。2020 年 4 月,腾讯音乐推出了其在长音频领域的首个独立产品 “酷我畅听”,主打有声小说、评书、相声小品等内容。2021 年,腾讯音乐还收购了懒人听书,并将其与酷我畅听进行了合并,进一步加强了在长音频领域的布局。

但即便如此,腾讯音乐在长音频领域的市场份额仍远不及喜马拉雅。根据艾瑞咨询的数据,以 2023 年同期在线音频收入计算,喜马拉雅占据了 25% 的市场份额,排名行业第一;而腾讯音乐旗下的懒人听书和酷我畅听,市场份额分别为 8.5% 和 5.8%,位列第三和第四。

相比之下,成立于 2012 年的喜马拉雅,是国内最早一批进入在线音频赛道的平台之一。经过多年的发展,喜马拉雅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在线音频平台,拥有丰富的内容资源和庞大的用户基础。截至 2023 年底,喜马拉雅拥有超过 3 亿月活跃用户,其中包括 1.3 亿移动端用户和 1.7 亿物联网及其他第三方平台用户,移动端主应用程序平均月活跃用户在中国在线音频应用程序中排名第一。

喜马拉雅的内容涵盖了有声书、播客、音乐、知识付费、儿童、娱乐等多个品类,拥有中国最大的有声读物库,以及超过 1500 万创作者。在有声书领域,喜马拉雅拥有《三体》《盗墓笔记》《鬼吹灯》等众多热门 IP 的有声版权;在播客领域,喜马拉雅也孵化出了《得意忘形》《忽左忽右》等多个知名播客节目。

此次收购完成后,腾讯音乐将一举补齐在长音频领域的短板,实现 “音乐 + 长音频” 的全场景内容布局。通过整合双方的用户资源和内容生态,腾讯音乐有望进一步提升用户粘性和付费率,开拓新的增长空间。

喜马拉雅的 “曲线上市” 之路?

对于多次冲击 IPO 未果的喜马拉雅而言,选择被腾讯收购,或许也是一种 “曲线上市” 的方式。

事实上,早在 2018 年,喜马拉雅就曾传出计划上市的消息。2021 年 4 月 30 日,喜马拉雅正式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交了 IPO 申请,拟在纽交所挂牌上市,股票代码为 “XIMA”。但在当年 8 月,喜马拉雅突然撤回了 IPO 申请,随后有消息称,喜马拉雅计划转战港股上市。

2022 年 11 月,喜马拉雅向港交所提交了招股书,但在 6 个月后,招股书因 “失效” 而被撤回。2024 年 5 月,喜马拉雅再次向港交所提交招股书,这也是其第二次递表港股。

根据喜马拉雅 2024 年 5 月提交的招股书显示,2021 年至 2023 年,喜马拉雅的营收分别为 58.5 亿元、58.6 亿元和 61.6 亿元,净利润分别为 – 5.4 亿元、-7.5 亿元和 37.4 亿元。其中,2023 年净利润的大幅增长,主要得益于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公允价值变动带来的收益。若剔除这一非经常性损益,喜马拉雅 2023 年经调整净利润为 2.24 亿元,同比增长 11.5%。

从营收构成来看,喜马拉雅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在线音乐及音频娱乐服务、广告及其他服务两大板块。2023 年,在线音乐及音频娱乐服务收入为 41.4 亿元,占总营收的 67.2%;广告及其他服务收入为 20.2 亿元,占总营收的 32.8%。

在在线音乐及音频娱乐服务收入中,会员订阅收入是主要来源。2023 年,喜马拉雅会员订阅收入为 27.6 亿元,同比增长 22.5%,会员数量达 1.16 亿,同比增长 19.6%。不过,会员订阅收入的增长,也伴随着付费率的下滑。2021 年至 2023 年,喜马拉雅的付费率分别为 12.9%、11.5% 和 11.9%。

广告收入方面,2023 年喜马拉雅广告收入为 14.2 亿元,同比下降 4.5%。招股书解释称,广告收入的下降主要是由于宏观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以及市场竞争加剧导致广告主投放预算减少。

尽管在 2023 年实现了扭亏为盈,但喜马拉雅在招股书中也坦言,公司未来仍可能面临亏损。此外,随着在线音频市场竞争的加剧,喜马拉雅还面临着用户增长放缓、内容版权成本上升、盈利模式单一等诸多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选择被腾讯收购,对喜马拉雅来说或许是一个更为稳妥的选择。一方面,腾讯音乐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能够为喜马拉雅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和业务协同机会;另一方面,通过与腾讯音乐的整合,喜马拉雅也有望借助腾讯的生态体系,进一步拓展用户规模和市场份额。

长音频赛道将迎新变局?

腾讯音乐收购喜马拉雅的消息一经传出,便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也让人们对长音频赛道的未来发展充满了遐想。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此次收购将对长音频赛道的竞争格局产生深远影响。腾讯音乐与喜马拉雅的强强联合,将进一步加剧市场的马太效应,其他中小音频平台将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

目前,国内长音频市场除了喜马拉雅和腾讯音乐旗下的懒人听书、酷我畅听外,还有蜻蜓 FM、荔枝、小宇宙等平台。其中,蜻蜓 FM 以广播内容为主,荔枝则主打 UGC 音频社区,小宇宙则专注于播客领域。

面对腾讯音乐和喜马拉雅的联手,这些平台也纷纷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发力,寻求差异化竞争。例如,蜻蜓 FM 在 2024 年推出了 “蜻蜓号” 自媒体平台,进一步加强了对优质内容创作者的扶持;荔枝则在 2024 年上线了 “荔枝播客” APP,专注于播客内容的孵化和推广;小宇宙也在不断优化产品体验,推出了 “小宇宙会员” 服务,为用户提供更多的专属权益。

不过,也有观点认为,长音频市场的竞争并非零和博弈,随着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各平台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而且,不同平台在内容定位、用户群体等方面存在差异,通过差异化竞争,也能够实现共同发展。

此外,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也为长音频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帮助平台实现内容的精准推荐和个性化定制,提升用户体验;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也可以用于音频内容的创作和生产,降低内容创作成本,提高内容生产效率。

例如,喜马拉雅在 2024 年推出了 AI 主播 “喜聚声”,可以实现一键文本转音频,帮助创作者快速生成有声内容;腾讯音乐也在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音乐和音频领域的应用,推出了 AI 音乐创作助手 “TME 智作” 等产品。

总的来说,腾讯音乐收购喜马拉雅,无疑是长音频赛道的一件大事。这一收购案不仅将对腾讯音乐和喜马拉雅自身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也将推动长音频赛道迎来新的变局。未来,长音频市场将如何发展,各平台又将如何应对竞争,值得持续关注。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