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货美妆”一哥”巨子生物陷成分造假风波:华熙生物暗战升级,高估值泡沫面临考验

一、”造假”指控引爆舆论,巨子生物股价暴跌

6月12日,知名打假博主”大嘴博士颜究所”发布最新检测报告,称巨子生物旗下明星产品”可复美胶原棒1.0″中重组胶原蛋白含量仅为0.02%(万分之二),与其5月首次检测的0.0177%高度吻合。这一结果直接挑战了巨子生物的核心卖点——重组类人胶原蛋白技术,引发市场剧烈反应。

受此影响,巨子生物股价自5月下旬以来持续下跌,从最高点87港元/股跌至60港元左右,跌幅约30%,市值蒸发超250亿港元。这场风波不仅关乎单一产品的成分争议,更折射出国产美妆行业竞争格局的深刻变化。

二、华熙生物”影子攻势”:资本关联下的非典型做空

值得注意的是,”大嘴博士”背后疑似存在华熙生物的资本支持。天眼查数据显示,华熙生物关联基金持有”大嘴博士”公司32.4%的股份,双方存在直接利益关系。华熙生物虽未直接下场,但公开表态力挺博主,称其行为是”维护消费者权益”,实则将商业矛盾公开化。

这一操作被业内视为”非典型做空”——通过第三方机构发起舆论攻击,打击对手市场信任,而非传统举报或诉讼。此前,华熙生物创始人赵燕曾公开质疑巨子生物的”玻尿酸过时论”,双方积怨已久。此次事件中,华熙生物借势”打假”,进一步加剧了行业竞争的白热化。

三、成分之争背后的行业逻辑:从”品牌信仰”到”成分理性”

巨子生物与华熙生物的较量,本质上是国产美妆行业从”营销驱动”向”成分驱动”转型的缩影。近年来,消费者越来越关注产品中的有效成分(如透明质酸、重组胶原蛋白等),品牌纷纷以”科技含量”为核心卖点。

  • 巨子生物凭借”重组胶原蛋白”技术崛起,旗下”可复美”贡献82%营收,成为胶原蛋白赛道龙头。
  • 华熙生物则以玻尿酸为核心,但近年市值缩水至200多亿元,急需寻找新增长点。

双方争夺的不仅是市场份额,更是”成分话语权”。华熙生物通过支持”打假”,试图削弱巨子生物的技术光环,而巨子生物则强调检测合规性,双方各执一词。

四、轻研发、重营销模式可持续性存疑

尽管巨子生物市值一度高达900亿港元,但其财务结构引发市场担忧:

  • 研发投入不足:2024年研发费用仅1.07亿元,占总营收1.9%,远低于华熙生物的8.68%。
  • 营销依赖严重:销售费用高达20.08亿元,占营收36.3%,且高度绑定李佳琦等头部主播。

这种”轻研发、重营销”的模式虽能短期提振销量,但长期来看,若核心成分被质疑,品牌价值可能迅速崩塌。

五、行业启示:国货美妆需警惕”泡沫化”风险

巨子生物的案例暴露了国产美妆行业的共性问题:

  1. 成分真实性:消费者对功效成分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需确保检测透明。
  2. 竞争伦理:企业应避免通过舆论战替代技术创新。
  3. 估值合理性:高增长预期若无法兑现,可能引发市场回调。

目前,巨子生物股价已大幅回落,但风波尚未平息。若后续检测结果进一步坐实成分问题,其市场信任度或将遭受持久性打击。

结语
这场风波不仅是两家企业之争,更是国产美妆行业从野蛮生长到规范竞争的转折点。未来,谁能真正以科技实力赢得消费者,谁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