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游客穿汉服打卡中国景区成新时尚:古装旅拍产业迎来爆发式增长

一、现象:外国游客穿汉装成中国景区新风景
2025年,随着中国入境游市场的持续升温,一股“洋游客穿汉服打卡中国景区”的潮流悄然兴起。来自法国的小伙子Titi身着绿色“格格装”在浙江嘉兴西塘古镇拍照的照片走红网络,引发中国网友热议。Titi并非个例,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选择在中国景区租赁汉服、体验古装旅拍,成为社交媒体上的新晋“网红”。

这一现象的背后,是中国入境游市场的爆发式增长。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中国接待入境游客3501.64万人次,同比增长19.6%,其中外国游客736.74万人次,同比增长39.2%。大量外国游客的到来,直接带动了景区周边古装旅拍店的生意。

二、产业:古装旅拍店批量生产“洋格格”“洋阿哥”
在北京王府世纪大厦,数百家古装旅拍店密集分布,成为“洋游客”体验汉服文化的首选地。经营者凯文透露,今年以来,其门店已接待近70组外国游客,平均每月十余组,同比增长近20%。其中,马来西亚、韩国游客居多,女性占比高达90%。

这些旅拍店的商业模式高度标准化:店内悬挂数百套汉服,从清朝格格装到马面裙,满足不同游客的审美需求。店员会根据季节、游客形象推荐服装,并协助穿戴。由于外国游客对汉服文化不熟悉,旅拍店还提供妆造服务,打造“沉浸式”古风体验。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部分店员不懂外语,但翻译软件的普及解决了沟通障碍。凯文表示:“我们会引导外国游客下载翻译软件,交流基本顺畅。”

三、动因:文化好奇+社交传播的双重推动
外国游客热衷穿汉服打卡,主要源于两大动因:

  1. 文化猎奇心理:Titi坦言,中国街头常见的汉服激发了他的好奇心,“这种服装漂亮又优雅,在历史景点拍照更有韵味”。南非留学生分享的成都古装旅拍视频也显示,外国游客普遍认为穿汉服能带来“像中国电视剧女主角”的体验。
  2. 社交媒体助推:TikTok上“hanfu”标签下已有近30万条视频,外国博主分享的汉服体验内容获得高点赞量。许多网友留言询问拍摄地点,形成“种草—打卡—再传播”的闭环。

四、影响:旅拍经济带动文化消费升级
古装旅拍的兴起,不仅为景区创造了新的消费场景,也推动了汉服文化的国际传播。北京联合大学旅游规划专家张金山指出:“服饰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外国游客通过深度参与汉服体验,能更直观地感受中国文化魅力。”

此外,这一趋势还催生了相关产业链:

  • 服装租赁与妆造服务:旅拍店通过规模化采购降低成本,单套汉服日均租赁价格约100-300元。
  • 摄影与后期制作:专业团队提供古风拍摄、修图服务,满足游客社交平台分享需求。
  • 文旅融合:故宫、颐和园等景点成为热门取景地,进一步带动门票及周边消费。

五、挑战与未来:标准化与文化深度需平衡
尽管市场火热,行业仍面临挑战:

  1. 文化误读风险:部分游客可能因不了解汉服形制(如将格格装与皇帝装混淆)引发争议。
  2. 服务质量参差:低价竞争可能导致妆造粗糙、服装清洁不到位等问题。

未来,行业需向“文化深度体验”升级。例如,增加汉服历史讲解服务,或推出“汉服+茶道”“汉服+书法”等组合产品。正如Titi所期待:“希望未来能尝试更多朝代的服饰,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结语
从“洋格格”走红网络到古装旅拍产业规模化,外国游客穿汉服打卡已成为中国入境游的新名片。这一现象既反映了全球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也为本土文旅经济提供了新增长点。如何在商业化的同时保持文化纯粹性,将是下一阶段的关键课题。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