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本地生活领域掀起了一阵 “跨界” 潮。
2 月,京东高调宣布进军外卖市场,誓言要在这个竞争激烈的领域分得一杯羹。随后,阿里也不甘示弱,将原有的小时达服务升级为淘宝闪购,并携手饿了么加入战局。一时间,市场上大额神券满天飞,1 元钱的奶茶随处可点,消费者们享受着前所未有的优惠,仿佛回到了当年百团大战的火热场景。

然而,这场看似简单的商战,实则暗流涌动。从骑手的五险一金问题,到用户补贴福利的比拼,再到代言人谐音梗的较量,各方手段层出不穷。但当这些常规招数都用尽之后,人们以为这场商战即将进入尾声。可谁也没想到,仅仅一个月后,局势再度风云变幻。
6 月 18 日,京东出人意料地宣布发力酒旅业务,将业务版图进一步扩展。仅仅 5 天后,6 月 23 日,阿里巴巴集团 CEO 吴泳铭发布全员邮件,宣布即日起,饿了么(外卖板块)与飞猪(酒旅板块)合并入阿里中国电商事业群。这一系列紧密的动作,让整个市场的氛围变得愈发微妙。
或许有人会认为,大厂每隔一段时间进行业务调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今年不过是在时间和板块上有些巧合罢了。但深入了解后就会发现,这次两大巨头的调整绝非偶然,而是一场精心布局、来势汹汹的风暴,短期内难以平息。
京东跨界的背后算盘
作为电商领域的巨头,京东在短时间内接连发力外卖和酒旅业务,看似突然,实则有着深思熟虑的考量,因为这背后是一笔稳赚不赔的生意。
刘强东曾直言:“我们现在有 40% 属于交叉销售,他们就可以去买我们电商平台的商品。所以我们亏的钱,相比去抖音、腾讯买流量的钱还是要划算的。” 这句话道出了京东跨界的关键动机。在如今的互联网生态中,用户流量变得越来越珍贵。银行 APP 可能一个月才被用户打开一次,电商 APP 一周打开一次,而外卖 APP 却能做到每天被打开 1 至 3 次。外卖业务这种高频使用的特性,能够极大地带动用户频繁打开 APP,并产生联动交易,对于平台而言,这无疑是极为诱人的。
当然,外卖业务本身的利润空间并不丰厚。在本地生活领域,有一套成熟的 “组合拳”,即 “外卖 + 酒旅”。外卖业务虽然高频,但利润较低;酒旅业务则恰恰相反,低频却高利。两者相互配合,高频的外卖业务能够带动低频的酒旅业务,而酒旅业务则能拉高整体的利润水平。这一模式,美团早在多年前就已经成功实践。例如,2021 年美团外卖的经营利润率约为 6.4%,而同期不需要配送的到店酒旅业务经营利润率高达 43.3% 。
除了布局外卖和酒旅,京东在本地生活和即时零售方面还有着更为深远的布局。从联合达达推出小时购,到推进对达达的私有化交易,构建强大的运力网络,再到持续发力七鲜超市,京东的每一步都紧密相连,旨在打造一个完整的本地生活即时零售体系。
在发力酒旅业务时,刘强东也分享了京东的战略打法。他表示,京东做所有业务的核心都是围绕供应链展开。以做外卖为例,其背后真正的目的是打造生鲜供应链。设想这样一个场景:一家餐饮店铺选择上京东外卖,京东不收取抽成,但作为交换,店铺所需的原材料、初加工食材都由京东提供。京东依托自身合作的农业基地、七鲜超市以及强大的运力网络,实现高效运转,降低成本,提升服务质量。
阿里的本地生活野心与坎坷历程
实际上,盯上本地生活和即时零售这块 “大蛋糕” 的电商巨头,并非只有京东。早在 2021 年,阿里巴巴当时的 CEO 张勇就曾宣布,要全力将饿了么建设成本地生活服务的核心心智入口。为此,饿了么、飞猪以及高德地图组成了本地生活的 “梦幻组合”,被外界称为 “飞高了”。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尽管这三块业务在各自领域都颇具实力,但在协同效应上却远未达到预期。在 2023 财年,阿里巴巴生活服务板块的亏损金额高达 140.21 亿元。关于为何这一组合未能成功,业内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大公司内部的管理协同难度巨大,不同业务板块之间的协调存在诸多障碍;也有人指出,高德地图原有的工具属性过强,对于本地生活服务的带动作用有限,难以有效引导用户转化为实际的消费行为。
但阿里并未就此放弃。通过淘宝闪购这一创新举措,阿里将淘宝和饿了么进行了深度融合。淘宝闪购一方面整合了饿了么的所有商品和服务,另一方面逐步打通天猫旗舰店和小时达服务。这一策略取得了显著成效,淘宝闪购上线仅 6 天,日订单量就突破了 1000 万单,超过 1000 家品牌在饿了么的生意刷新了历史峰值。上线不到两个月,淘宝闪购联合饿了么的日订单量更是超过了 6000 万单,展现出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或许是淘宝闪购的成功给了阿里灵感,又或许是面对京东的强势发力,阿里不得不采取防御性措施。在 6 月 23 日,阿里做出了一个重大决策,将饿了么和飞猪并入阿里电商大板块。阿里巴巴集团 CEO 吴泳铭在全员邮件中提到:“这是我们从电商平台走向大消费平台的战略升级。”
那么,何为大消费平台?简单来说,就是让消费者能够在一个平台上满足所有消费需求,实现 “一个平台买万物”。在过去,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往往需要根据不同的需求和距离,使用多个 APP。例如,不着急的需求通过网络零售平台解决,而急需的物品则依靠外卖、闪送或便利店等即时零售方式。但在大消费平台模式下,情况将发生巨大改变。想象一下,当你出差到一个陌生城市,在酒店想要喝杯咖啡加班,却发现鼠标忘带,衣服也带薄了。以往你可能需要在淘宝上购买衣服,在便利店寻找鼠标,再通过饿了么点咖啡。而现在,大消费平台能够迅速整合你附近的资源,将距离你最近的衣服、鼠标和咖啡一同闪购到酒店前台,极大地提升了消费的便捷性。
对于平台自身而言,这种转变也带来了诸多好处。过去,平台在不同领域需要进行多次投放,成本高昂。想要吸引用户购买衣服,需要投入一笔广告费用;想要吸引用户点外卖,又得花费另一笔资金。而现在,成本得到了有效合并。同时,在大消费平台内,用户在不同场景下的重复消费,使得单个用户的价值大幅提升。凭借用户规模的扩大和交易频次的增加,平台在供应链上的议价能力显著增强,推送商品的精准度也得以提升。
巨头混战,风暴将至
以外卖、到店、酒旅为核心的本地生活业务,本质上是电商产业链的自然延伸。也正因如此,阿里、京东、美团这三大巨头最终在这个领域狭路相逢,展开激烈角逐。
然而,这场 “战争” 的主角还未全部登场。据知危报道,拼多多早在 5 月前就已正式启动对即时零售相关业务的调研,并抽调曾经成功带队过多多买菜的拼多多联席 CEO、TEMU 负责人赵佳臻负责调研和组建团队。赵佳臻及其团队在拼多多内部以 “能打胜仗” 著称,备受信赖,这足以表明拼多多对该项目的高度重视。
此外,抖音、快手、小红书等流量平台,在过去也从未停止对本地生活领域的探索和尝试。这些平台凭借自身强大的流量优势,不断尝试切入本地生活业务,试图在这个庞大的市场中分得一杯羹。可以预见,随着越来越多的参与者加入,这场本地生活领域的风暴将愈演愈烈,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加猛烈。
回顾过去 20 年,中国互联网行业经历了波澜壮阔的 “春秋战国” 时代,涌现出众多实力强大的巨头。这些巨头在各自的领域建立起深厚的行业护城河,享受着相对安逸的发展环境。但随着市场逐渐饱和,增长的瓶颈日益凸显。主营业务增长乏力,增长见顶成为各大巨头面临的共同难题。为了寻找新的增长点,巨头们不得不打破原有的边界,闯入彼此的核心业务领域,重新展开一场你死我活的激烈竞争。
在未来,可以预见单一行业壁垒的作用将逐渐减弱,系统层面的整合和效率提升将成为新的竞争主题。阿里、京东、美团等巨头之间的这场本地生活大战,绝非简单的跨界和业务调整,而是一场关乎未来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布局。当前的斗争,仅仅只是风暴来临前的序曲,更为激烈的竞争还在后头。消费者们或许将在这场巨头混战中享受到更多的优惠和便利,但对于各大巨头而言,如何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将是一场严峻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