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盘古回应抄袭争议:坚持原创开源,创新架构突破行业瓶颈

引言
2025年7月,一则关于华为盘古大模型(Pangu Pro MoE)被质疑抄袭阿里巴巴通义千问Qwen-2.5 14B模型的消息在GitHub引发热议。面对舆论风波,华为盘古团队迅速发布声明,详细解释技术细节并强调原创性。这场争议不仅关乎两家科技巨头的声誉,更折射出大模型领域开源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复杂博弈。


一、争议缘起:GitHub研究引发“抄袭”质疑

6月底,一项发布于代码托管平台GitHub的研究指出,华为盘古Pro MoE模型与阿里通义千问Qwen-2.5 14B在注意力参数分布上存在“超正常范围的相关性”。研究作者通过对比两模型的底层代码和训练数据模式,认为盘古可能存在“借鉴”行为。

该质疑迅速发酵,部分开发者质疑华为是否在未充分声明的情况下使用了通义千问的技术路径。尽管GitHub研究尚未提供确凿证据,但舆论已对华为的技术独立性提出挑战。


二、华为盘古团队声明:三大核心回应

面对争议,华为盘古团队于7月6日发布《关于盘古大模型开源代码相关讨论的声明》,从技术、开源合规性和创新性三方面作出回应:

1. 架构原创性:全球首个昇腾平台混合专家模型

声明强调,盘古Pro MoE是基于昇腾硬件平台自主研发的大模型,并非基于其他厂商模型增量训练。其核心创新在于:

  • 分组混合专家模型(MoGE)架构:首次解决大规模分布式训练中的负载均衡难题,显著提升训练效率。
  • 硬件适配优化:针对昇腾芯片的特性设计计算单元,实现性能与能效的平衡。

2. 开源合规性:严格遵循许可证要求

华为承认,盘古模型部分基础组件参考了业界开源实践,并使用了其他开源大模型的代码片段。但团队表示:

  • 所有引用代码均明确标注版权声明,符合开源协议(如Apache 2.0、MIT等)。
  • 这种做法是开源社区的通行惯例,旨在促进技术协作。

3. 开放创新承诺: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

华为重申其开源理念:

  • 盘古70亿稠密模型和720亿MoE模型的开源,是首次向业界开放核心能力,旨在降低AI开发门槛。
  • 倡导“包容、公平、开放”的开源生态,反对任何形式的知识产权侵权。

三、技术对比:参数分布相似性是否等于抄袭?

GitHub研究的争议焦点在于“注意力参数分布相关性”。对此,业内专家指出:

  • 可能性一:技术趋同。大模型架构设计存在有限的最优解(如Transformer的注意力机制),不同团队可能独立得出相似方案。
  • 可能性二:代码复用。若华为直接复制代码而未充分声明,则涉嫌违规;但若仅参考算法逻辑并重新实现,则属于合法借鉴。

华为的回应中未直接否认参数分布的相似性,但强调其架构创新(如MoGE)和硬件适配的独特性,间接反驳了“全盘抄袭”的指控。


四、行业影响:开源大模型的知识产权边界

此次争议暴露了大模型时代的典型矛盾:

  1. 开源与商业化的平衡:企业需在开放代码与保护核心创新之间找到界限。
  2. 技术趋同与原创认定:如何区分“独立研发”与“借鉴抄袭”?行业亟需更明确的评估标准。
  3. 硬件与软件的深度绑定:华为盘古的昇腾平台优化,凸显了“软硬协同”作为差异化竞争力的趋势。

五、华为的下一步:开源生态与技术壁垒

华为已宣布将盘古模型的推理技术向开发者开放,未来可能采取以下策略:

  • 强化专利布局:通过核心专利保护架构创新(如MoGE)。
  • 社区共建:吸引开发者参与优化,巩固开源生态话语权。
  • 法律手段应对指控:若阿里或其他方进一步质疑,或通过法律途径澄清。

结语
华为盘古的回应展现了科技企业在开源时代的审慎态度:既坚持技术自主,又尊重协作规则。这场争议也提醒行业,大模型的竞争已从单纯参数规模转向架构创新与生态构建。未来,如何在开放与保护之间找到平衡,将是所有参与者面临的长期课题。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