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餐早一点,血糖稳一点!这个小改变,好处远超你想象

不论是减肥,还是控糖,传统的方法都离不开 “计算”,要控制热量、控制碳水。但很多人往往难以坚持这些复杂的饮食原则。因此,一种新的热量方法 —— 间歇性禁食(intermittent fasting,IF)开始受到关注。尤其是其中的限时进食(time-restricted eating,TRE)模式,更是备受青睐。

最近 Clinical Nutrition 上发表了来自北京大学的一项研究,更让我们见识了限时进食的 “邪修魅力”。这项研究发现,限时进食不仅有效改善了 2 型糖尿病患者的代谢指标,而且执行 TRE3 个月,血糖改善的好处持续了一年。

给吃饭时间「划个框」

这项研究招募了 18 名超重或肥胖的 2 型糖尿病患者。他们的血糖控制都不太理想,有些人已经吃药了,但控制效果并不太理想。干预内容很简单,就是每天选一个 10 小时的进食窗口。三餐和零食都建议在这 10 小时内吃,其他时间不吃任何食物 (除了水)。这是唯一的干预措施。至于具体吃什么、吃多少,都没有要求;也不用改变运动习惯,在吃药的也不用调整降糖药剂量,纯粹考验 “限时进食” 本身的效果。为了确保依从性,他们需要用手机记录饮食时间、上传带时间的食物照片,研究人员每天通过电话或短信进行核对。干预持续 12 周,1 年之后继续随访 1 年,自愿决定是否继续执行限时进食。

12 周限时进食,改善多多

首先,大家的依从性非常好。在这项研究里,参与者对限时进食的坚持度非常高,平均坚持率达到 94.5%。没有人中途退出,也没有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说明这个方法是安全可行的。3 个月之后,多个指标都出现了积极的变化:

  1. 瘦了、更健康了:平均减重 1.72kg,而且,减去的大部分是脂肪 (占了 65%),而非宝贵的肌肉。脂肪的减少主要是由于腹部脂肪的减少:腰围平均减少了 1.67cm,内脏脂肪指数也明显降低。值得注意的是,在 TRE 期间,总热量、三大营养素比例、日常步数和之前相比几乎没有变化。也就是说,这些改善并不是因为 “少吃多动”,而是单纯改变进食时间带来的效果。
  2. 血糖控制能力改善了: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 HbA1c 都显著下降,说明长期血糖控制得到了实质性改善。更重要的是,胰岛 β 细胞功能有所改善,胰岛素抵抗程度也有下降趋势。
  3. 肝脏负担轻了:限时进食 3 个月后,甘油三酯显著下降,多个肝功能指标都有明显下降,提示肝脏负担减轻;脂肪肝指数显著下降 – 8.64,说明脂肪肝状况改善。部分参与者的血压也有所好转。
  4. 炎症指标下降了:12 周的限时进食之后,两种炎症因子 (IFN-γ、IL-17A) 水平显著降低。另外,心理层面也有收获,心理健康指数增加,抑郁症状减少了。

坚持 3 个月,获益一整年

让研究人员感到惊喜的是,短期 TRE “修复代谢” 的影响力,居然持续了一年。在随访的 1 年里,参与者的体重持续下降,在第 52 周 (1 年多后) 平均体重仍然比一开始时轻 1.4kg;糖化血红蛋白也仍然保持在较低水平。而且,这一改善在没有继续坚持 TRE 的参与者中也能看到。这意味着,哪怕只是短期坚持 TRE,也可能带来长期的代谢益处。当然,长期效果在继续坚持和未坚持的人之间还是有差别的。随访发现,有 1/3 的人继续在执行限时进食,这些人的体重和血糖控制更稳定。

为什么推荐早吃晚餐?

限时进食本身是一种很灵活的饮食方式。理论上,不管进食窗口是早还是晚,只要时间总长相同,都是符合 TRE 原则的。比如 10 小时的限时进食,8AM~6PM、或 10AM~8PM、或 12AM~10PM 都可以。但是,如果想要在修复代谢、改善血糖方面获得更好的效果,研究普遍发现,“早吃早禁” 比 “晚吃晚禁” 更有优势。换句话说就是晚餐不要太晚。这是因为我们身体的几乎所有器官和代谢过程都遵循昼夜节律。白天,胰岛素敏感性更高、能量代谢更灵活;夜晚则是休息和修复的时间,消化和处理营养的能力下降。如果晚餐太晚、热量集中在夜间,食物和身体的节律 “不同步”,就容易导致血糖波动和胰岛素抵抗。

有关昼夜节律对代谢影响的发现,也已经被写进了糖尿病的管理指南中。2022 年,美国和欧洲的专家在更新糖尿病管理指南时都特别强调:除了饮食和运动,规律的作息和符合生物钟的生活习惯也同样重要。换句话说,什么时候吃饭、什么时候睡觉,不仅仅影响精神状态,还会直接影响血糖和代谢健康。最近 Nature 上发表的一篇关于 2 型糖尿病营养管理的综述也特别强调了这一点:与昼夜节律结合的限时进食,效果更佳。所以,即使你做不到严格执行 TRE,也可以慢慢尝试把晚餐时间提前一些,尽量避免夜宵。让饮食和身体的生物钟保持一致,你会在血糖控制、体重管理、精力状态上都感受到好处。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