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惊!科学研究揭示:早起可能真的会 “毁一天”

在大众的认知里,早起常被视为健康生活的标志,诸如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一日之计在于晨” 等谚语,无不彰显着早起的价值,老年人更是热衷于早起,天未亮便已起身。但鲜为人知的是,在某些情况下,早起的危害远超想象,甚至可能让一整天都陷入糟糕状态。

科学研究表明,人类生物钟大致可划分为 “早起型”(晨型人)与 “晚起型”(夜型人)。对于 “晚起型” 人群而言,清晨时大脑往往处于混沌状态。此时若强行早起,不仅身体会极度不适,还会因睡眠不足,严重影响整日的精神状态与工作效率,对他们来说,“早起” 并非明智之选。

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为应对工作、社交等活动,常常牺牲睡眠时间。长期的不规律睡眠,可能引发睡眠障碍、抑郁症、心脏病等严重健康问题。在此情形下,若未得到充分休息就被迫早起,身体与心理负担会显著加重,进而产生 “早起毁一天” 的糟糕感受。再者,受传统观念影响,不少人即便深夜仍在工作,次日依旧坚持早起,期望借此充实生活。然而,若早起后缺乏有效的时间管理与充足的能量支撑,往往会适得其反,不仅无法提升效率,还可能因过度疲劳而身体不适。

从生理角度深入剖析,日出前环境昏暗,人体会分泌较多的褪黑素,这种激素能有效促进睡眠,在黑暗环境中分泌量增加,对维持良好睡眠质量至关重要。若过早起床,尤其是在冬季日出较晚时,可能扰乱褪黑素的正常分泌节律,致使睡眠质量大幅下降。中医理论认为,早晨是阳气上升的时段,此时起床活动有助于阳气升发,可使体内阳气充盈,有益身体健康。但过早起床则可能耗伤体内阳气,长此以往,必然对健康产生负面影响。而且,过早起床还极有可能打断深度睡眠期。深度睡眠是睡眠周期的关键阶段,对大脑与身体的恢复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一旦深度睡眠被打断,不仅会加重疲劳感,还会损害记忆和认知功能。

美国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令人深思,同样只睡 4 小时,晚上 11 点睡、凌晨 3 点起床的 “早起党”,相较于凌晨 3 点睡、早上 7 点起床的 “熬夜党”,第二天的认知和情绪状况更为糟糕。研究显示,睡眠不足时,大脑更易以消极方式解读他人表情,即便是毫无感情色彩的中性表情面孔,睡眠不足者也多会将其视为威胁。在面对相同照片时,一夜未睡的人与睡够 8 小时的人相比,对照片吸引力、可信任度的评分明显更低。这表明,晚睡早起导致睡眠不足时,人们会觉得他人更具威胁性、更不值得信任,更容易对他人怀有敌意。

2023 年 2 月发表于《美国心脏协会杂志》的研究指出,睡眠不规律,特别是睡眠时间不规律,可能大幅增加动脉粥样硬化风险。研究人员发现,“睡眠时间不规律” 和 “入睡时间不规律”,均与参与者动脉粥样硬化的部分指标异常风险升高紧密相关。睡眠不规律会扰乱生物钟,而心率、血压、血管张力和内皮功能等主要心血管功能,都受生物钟调控。生物钟紊乱会损害心血管功能,引发慢性炎症、糖代谢改变、交感神经系统激活增强、动脉压升高等问题,这些都是诱发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高危因素。

挪威卑尔根大学在《精神病学前沿》期刊发表的研究成果显示,睡太多或太少都易生病。与睡 7 – 8 小时的人相比,每晚睡眠不足 6 小时的人,感染可能性高 27%;睡眠超过 9 小时的人,感染可能性高 44%。不仅如此,睡眠时间小于 6 小时或大于 9 小时的人,以及存在慢性睡眠问题的人,胃肠道感染风险也会增加,失眠参与者的尿路感染风险同样会上升。

“早起毁一天” 并非绝对论断,而是因个体差异而异。同样,最佳起床时间也并非固定不变,需依据个人实际情况灵活调整。适合自己的生活规律,才是真正的健康生活方式,它能让身体和心理都得到充分的休息与恢复。在追求健康生活的道路上,我们应深入了解自己的身体,尊重个体差异,合理安排作息,而非盲目跟风早起。唯有如此,才能拥有精力充沛、健康美好的每一天。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