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2025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市场交出了一份”增长却艰难”的成绩单——乘用车批发量同比增长12.2%,零售销量增长10.8%,出口表现亮眼,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出口增速高达33%。然而,在数据背后,车企却深陷价格战泥潭,经销商库存压力空前,新势力阵营分化加剧,合资品牌新能源转型仍显迟缓。这场”中场战事”不仅揭示了市场的残酷竞争,更预示着下半年的格局重塑。

【全局:增长背后的高压竞争】
尽管整体销量仍在增长,但市场已进入”以价换量”的深度博弈阶段。
- 促销常态化,利润空间压缩
- 传统燃油车促销力度稳定在23.3%,新能源车促销回调至10.2%,但仍高于上年同期。价格战已成为行业常态,车企利润持续承压。
- 政策依赖度依然显著,但随着以旧换新补贴额度消耗,6月底信贷政策收紧,7月初销量应声下滑,市场脆弱性凸显。
- 经销商库存高企,资金链紧张
- 6月”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达56.6%,仅27.5%的4S店完成半年目标。若下半年无刺激政策,经销商压力将进一步加剧。
【传统自主:比亚迪主导的价格战与出海突围】
自主品牌竞争围绕比亚迪展开,燃油车与新能源市场均呈现”贴身肉搏”态势。
- 燃油车战场:合资促销反噬自主
- 自主燃油车折扣率攀升至18.3%,合资品牌燃油车促销力度更大(23.1%),自主车企被迫跟进,利润进一步被侵蚀。
- 新能源市场:比亚迪的”成本壁垒”
- 比亚迪凭借规模优势占据先机,其他自主车企(如吉利、长城)被迫对标其价格体系。
- 吉利凭借”模仿棋”策略,新能源销量占比达51.5%,增速达126%,成为上半年黑马。
- 出海成为救命稻草
- 奇瑞海外销量55.03万辆,占总销量近一半,成为业绩支柱;长城海外销量同比下降1.05%,凸显出海战略的重要性。
【新势力:阵营分化,”性价比”成生死线】
新势力车企仅3家达成40%年度目标,市场淘汰赛加速。
- 生存压力加剧,仅少数玩家突围
- 零跑交付量突破80万辆,小鹏借MONA M03反弹至月销3万辆,但多数新势力仍陷亏损。
- “综合性价比”成为刚性要求,30万~40万元市场亦需体现价格优势。
- 品牌势能:跨界玩家的独特优势
- 小米YU7、华为鸿蒙智行问界M8凭借跨行业品牌势能实现增长,传统车企难以复制。
【合资品牌:燃油车反弹,新能源初现反击】
合资车企上半年批发量增长11%,但新能源转型仍显滞后。
- 燃油车仍是主力,促销力度空前
- 一汽丰田增速16%领跑,豪华燃油车促销达26.8%,显示合资品牌仍依赖传统市场。
- 新能源”爆款”初现
- 铂智3X、日产N7等车型销量接近凯美瑞,显示合资新能源开始发力,但渗透率仅5.3%,仍需加速。
【下半年展望:价格战持续,政策与创新决定胜负】
- 价格战不会消失,但需新刺激
- 车企可能通过”隐性降价”(如增配补贴)维持销量,但单纯降价已难奏效。
- 补贴政策成关键变量
- 市场浅层需求已释放,下半年需精准政策激发新用户,否则销量或再度下滑。
- 新能源竞争转向”价值战”
- 单纯比拼续航和配置的时代结束,智能化、生态服务、品牌溢价成为新战场。
【结语】
2025年上半年的中国车市,是一场”有限需求下的无限战争”。无论是传统自主、新势力还是合资品牌,都在价格战、政策依赖和出海突围中寻找生机。下半年,市场将进入更残酷的淘汰赛——谁能精准把握政策红利、创新产品价值,并优化成本结构,谁才能在这场”抢市场”的游戏中活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