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餐饮行业近年来蓬勃发展,但随之而来的”双标”问题日益凸显。近期媒体报道揭露,许多餐饮店对堂食和外卖采取差异化标准:堂食使用新鲜食材、优质辅料,而外卖则改用冷冻肉、预制菜和低成本配料。这种现象不仅侵犯了消费者权益,更折射出外卖生态系统的深层次问题。本文将全面剖析外卖堂食”双标”现象的表现形式、产生根源、法律定性及治理路径,为构建更加公平、透明、健康的外卖餐饮环境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

行业乱象:从食材到价格的全面”双标”
《法治日报》记者在北京、天津、河北等多地走访调查发现,餐饮行业堂食与外卖”双标”已成为普遍现象,这种差异化经营策略几乎贯穿于从食材选择到包装配送的全流程。在河北廊坊一家烤串店,记者目睹了令人惊讶的场景:店内两个冷藏柜分明存放着截然不同的食材——一个冷藏柜里的烤串”羊肉带着血丝,切块均匀,泛着新鲜的光泽;蔬菜清洗干净,毫无蔫态”,而另一个冷藏柜则整齐码放着包装好的冷冻烤串。店主直言不讳地表示:”客人来店里,肯定得用新鲜食材。羊肉串用的是当天现宰的羊肉,连蔬菜都是现洗现烤”,而外卖订单则”统一使用冷冻肉,先油炸再电烤,8分钟内即可完成接单到打包的全流程”。
这种全方位的”双标”操作之所以能够盛行,关键在于外卖交易的”非现场性”。正如商家直言:”顾客不在现场、看不到后厨,用冻品还是鲜品,谁能较真儿?投诉也难有证据。这种信息差可能让诚信商家吃亏,别人用预制菜降价抢单,你用鲜品就没生意。”在这种环境下,行业逐渐陷入恶性低价竞争,河北某麻辣烫店老板展示的平台页面上,同类店铺最低客单价已降至12元,”不用冻品、不缩减分量,根本做不到这个价”。
外卖堂食”双标”治理既是保障消费者权益的迫切需要,也是促进餐饮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构建多方协同、标本兼治的治理体系,有望实现外卖与堂食”同质同标”的目标,让消费者无论选择何种用餐方式,都能享受到同样品质的餐饮服务,重建消费者对外卖市场的信任与信心。这不仅是餐饮行业的自我革新,更是数字经济背景下构建公平、透明、可持续的新型消费关系的积极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