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炎炎夏日,水上乐园和泳池成为了孩子们消暑玩乐的热门选择,欢声笑语回荡在清凉的水波之间。然而,福建省儿童医院皮肤科主任刘晓依的暑期门诊里,却出现了一些令人揪心的状况 —— 因玩水引发皮肤问题的小患者接连不断。这些病例给所有家长敲响了警钟,在孩子享受玩水乐趣的同时,健康风险也悄然潜伏。

5 岁的乐乐(化名)从水上乐园归来后,原本白白嫩嫩的小脚丫发生了惊人的变化。几天之内,小脚丫变得红肿溃烂,脚趾缝间甚至渗出了脓液,乐乐难受得直嚷嚷脚痒。心急的家长以为是普通脚气,赶忙拿出成人用的脚气膏给孩子涂抹,满心期待症状能有所缓解。然而事与愿违,乐乐的脚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愈发严重。刘晓依主任在检查后,无奈地摇头解释:“孩子的皮肤娇嫩,成人药膏的成分相对复杂且刺激性较强,涂抹在孩子薄嫩的皮肤上,不仅无法起到治疗作用,反而会加重炎症反应,导致病情恶化。”
无独有偶,7 岁的甜甜(化名)在水世界玩耍后,也陷入了困扰之中。从水上乐园回来后,甜甜总是不自觉地抓挠私处,起初家长并未在意,只当是普通发炎,想着过几天就会好。但随着时间推移,甜甜的症状不但没有减轻,反而越发严重,这才急忙带她前往医院。经过刘晓依主任的详细询问,才得知甜甜玩水结束后,仅仅简单地冲了一下身体,连湿泳衣都没换就继续玩耍。到了晚上,私处瘙痒难忍的症状就开始爆发。最终,甜甜被确诊为外阴炎。刘晓依主任指出:“女孩的外阴黏膜格外娇嫩,玩水后如果没有进行彻底清洗,泳池或水上乐园中残留的病菌就会趁虚而入,极易引发感染,导致外阴炎等疾病。”
为何夏季玩水如此容易引发各种皮肤问题呢?这与公共水域的卫生状况密切相关。游泳池和水上乐园作为公共场所,人员众多且复杂。如果消毒工作做得不彻底,就会成为各种病原体的滋生地,真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潜藏其中。孩子们在水中嬉戏时,身体长时间处于潮湿环境,这种环境对于真菌等病原体而言,犹如温床一般,会加速它们的繁殖。尤其是脚趾缝、腹股沟、外阴等皮肤褶皱多、较为隐蔽且容易潮湿的部位,更是成为了病原体攻击的 “重灾区”。
此外,部分孩子天生皮肤敏感,例如小时候容易出现红屁股,或是曾经患过外阴炎的小女孩,她们的皮肤防御能力相对较弱。在潮湿天气下,或者裤子穿着过紧时,就容易出现外阴瘙痒等不适症状。当这类孩子前往水世界等公共环境玩水时,接触到不洁水源和众多病原体,出现外阴炎等皮肤问题的几率会大大增加。
那么,如何才能让孩子在享受玩水乐趣的同时,保障他们的健康安全呢?刘晓依主任给出了科学的建议,关键在于做好以下三步防护措施:
- 玩水前:选择正规的游泳或玩水场所至关重要。家长们务必仔细查看场所的卫生许可证,这是衡量其卫生条件是否达标的重要标志。同时,要提前给孩子涂抹防晒霜,防止晒伤;涂抹润肤露,保护皮肤屏障。另外,为孩子准备好个人专用的拖鞋和浴巾,避免与他人共用,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 游玩时:要合理控制孩子的玩水时间,每次玩水时间不宜超过 2 小时。长时间浸泡在水中,不仅会使皮肤脱水,还会增加感染病原体的几率。此外,要教导孩子避免呛水,因为呛水可能导致病菌通过口腔进入呼吸道,引发感染;同时也要注意防止耳朵进水,耳朵进水后若不及时处理,容易滋生细菌,引发中耳炎等耳部疾病。
- 离场后:离开泳池或水上乐园后,应立即用沐浴露为孩子清洗全身,尤其要重点清洁脚缝、外阴等容易藏污纳垢且易受感染的部位。清洗完毕后,及时为孩子换上干爽的衣物,保持皮肤的干燥,不给病原体留下可乘之机。
在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错误做法可能会让孩子玩水后的皮肤问题变得更加严重,家长们一定要引以为戒:
- 乱涂成人药膏:正如乐乐的案例,孩子皮肤薄嫩,成人药膏中的成分可能对其皮肤产生强烈刺激,加重炎症反应。一旦孩子出现皮肤问题,应及时就医,遵循医生的建议使用儿童专用药物。
- 皮肤破损仍下水:如果孩子皮肤有破损,哪怕是微小的伤口,在接触不洁水源时,病菌会通过伤口迅速侵入体内,极易引发严重感染,甚至可能导致败血症等危及生命的疾病。因此,当孩子皮肤有破损时,应避免下水,待伤口完全愈合后再去玩水。
- 共用浴巾或拖鞋:共用浴巾、拖鞋等个人物品,大大增加了交叉感染的风险。不同人携带的病原体可能通过这些物品传播,尤其是在公共游泳场所,各种病菌繁多。所以,为了孩子的健康,务必让孩子使用自己的个人用品。
刘晓依主任特别提醒广大家长:“如果孩子玩水后出现持续瘙痒、渗液甚至发热等症状,千万不可掉以轻心,应及时带孩子就医。暑期玩水虽然能给孩子带来快乐和清凉,但在享受欢乐的同时,家长们一定要做好科学防护措施,多一分细心,多一分关注,才能让孩子玩得开心又安心,度过一个健康愉快的夏天。”
除了上述案例中的真菌、大肠杆菌感染引发的皮肤问题,还有一些其他因玩水导致的健康隐患值得家长们关注。例如,传染性软疣也是夏季玩水后孩子容易感染的疾病之一。安徽合肥一位家长带 5 岁儿子和 9 岁女儿去水上乐园游玩后,孩子脸上和大腿内侧分别长出了不明脂肪粒,经检查确诊为传染性软疣。这是由痘病毒科的传染性软疣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主要通过直接接触传播,在游泳池、浴室等湿润的公共场所中传播风险更高。这种疾病临床表现为皮肤上出现一个个 “小粒粒”,有时会发炎变红,中央可见轻微凹陷,内有白色小点(脐凹)。虽然部分患者能够自愈,但平均自愈时间在 6.5 个月(日本研究)至 13 个月(英国研究)不等,有些患者甚至可能需要数年才能自愈。对于有特应性皮炎或免疫缺陷的孩子,自愈时间可能更长,甚至无法自愈。在等待自愈期间,孩子需要避免与他人共用寝具、毛巾、沐浴用品,避免前往公共泳池,同时要防止局部搔抓,以免引起感染扩散。
此外,脓疱疮也是儿童玩水后易患的一种传染性皮肤疾病。杭州一位 3 岁的果果在去了家附近临时搭建的 “戏水乐园” 后,腿部起初出现红疙瘩,家长未重视,简单涂抹了炉甘石洗剂。结果第二天,孩子身上、大腿上红斑和水疱增多,随后变成大疱,还发起了烧。经医生检查,果果被确诊为脓疱疮,其血常规和脓液培养检查显示 “白细胞升高”“金黄色葡萄球菌大量” 。脓疱疮好发于免疫力相对较低的 1 – 7 岁儿童,常在汗多闷热的夏秋季节发病,通常是直接或间接接触了患有脓疱疮的患者而被传染。像果果这样的情况,很可能是玩水区域消毒不彻底,加之夏季孩子穿着较少,暴露部位多,接触到带有病菌的人群后被感染。经过对症治疗,果果的症状逐渐缓解,体温恢复正常,皮损也明显改善。这也提醒家长们,一旦孩子玩水后皮肤出现异常,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在选择水上乐园或泳池时,家长们也可以通过一些方法初步判断其卫生状况。比如观察游乐设备附近是否有净化设备,一般正规且卫生条件好的场所会配备专门的循环过滤系统;查看水面是否有漂浮物、池水是否清澈见底,如果池水发白且略带浑浊,则很可能细菌超标;还可以留意场馆是否定期公布水质检测情况等。只有选择卫生达标、管理规范的场所,才能从源头上降低孩子感染疾病的风险。希望家长们能时刻关注孩子的健康,让孩子们在安全的环境中尽情享受夏日玩水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