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暑期的来临,气温持续攀升,人们的饮食和生活习惯也随之发生变化。在这个充满活力的季节里,如何通过合理的饮食安排,既能享受美食的乐趣,又能保障身体健康,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焦点。中医养生强调 “顺应自然,调和阴阳”,暑期饮食的关键在于 “防寒护阳、健脾化湿”。根据夏季的特点,在饮食方面应掌握 “三宜三忌” 原则。
暑期饮食 “三宜”
宜以温茶代冷饮
夏季炎热,人体水分流失快,人们往往喜欢通过食用冷饮来降温解渴。然而,从中医角度来看,过度贪食冷饮,容易导致寒邪直中中焦,损伤脾胃的运化功能,引发 “寒邪困脾” 或者 “脾胃虚寒” 等问题。此时,不妨以温茶代替冷饮,如陈皮普洱茶、生姜红枣茶等。陈皮普洱茶具有清热解暑、理气健脾的功效;生姜红枣茶则能温中散寒、补气养血。饮用这些温茶,既能有效补充水分,清热解暑,又可避免寒凉直中脾胃,保护脾胃功能。煮生姜红枣茶时,生姜用一块钱硬币大小 3 片即可,红枣要把枣核挖掉,避免误食,然后煮水饮用。
宜食当季温性果蔬
夏季果蔬丰富,选择当季的温性果蔬有助于养生。荔枝、龙眼等温性水果,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具有补益气血、健脾益胃的作用。搭配冬瓜、丝瓜等平和性的蔬菜,既能保证营养均衡,又可清热利湿。例如,“姜枣薏米粥” 就是一道适合暑期食用的养生粥品。选生姜 3 片、红枣 5 枚、薏米 30 克,煮至米烂粥稠,晨起空腹食用,可温中健脾、祛湿止泻。需要注意的是,食用红枣时要去除枣核。
宜用辛香调味增食趣
烹饪时适量加入紫苏叶、砂仁、白豆蔻等辛香料,不仅能为菜肴增添独特的风味,还具有醒脾开胃、化解寒凉的功效。紫苏叶能解表散寒、行气和胃;砂仁可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白豆蔻能化湿行气、温中止呕。在制作凉拌菜、煲汤或炖肉时,加入这些辛香料,既能提升食物的口感,又有助于促进消化,增强食欲,特别适合暑期脾胃功能相对较弱的人群。
暑期饮食 “三忌”
忌大量食用冰镇饮品
虽然冰镇饮品能带来短暂的清凉,但大量食用会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冷饮会刺激胃肠道血管收缩,影响胃液分泌,导致消化不良、腹痛、腹泻等症状。此外,冷饮还可能损伤人体阳气,降低身体的抵抗力。若实在想吃冷饮,建议小口慢酌,避免空腹食用,可选择在午后阳气较盛时少量食用,给胃肠道一个适应的过程。
忌生食海鲜
暑期是胃肠炎高发季节,生腌蟹、醉虾等生食海鲜,虽然味道鲜美,但寒湿交织,易伤脾胃,且未经高温烹饪,存在寄生虫和细菌污染的风险。建议选择清蒸、白灼等烹饪方式,并搭配姜葱汁蘸食,利用姜的温性中和海鲜的寒性,既能享受海鲜的美味,又能保障食品安全和身体健康。
忌空腹食用性质寒凉的蔬果
西瓜、苦瓜等性寒的食物,具有清热解暑的作用,但空腹食用容易刺激胃肠道,引起不适。这些寒凉蔬果可作为餐后甜点少量食用,既能发挥其清热功效,又能避免对胃肠道造成损伤。同时,食用时要注意控制量,避免过量摄入导致脾胃虚寒。
中医养生强调 “顺应自然,调和阴阳”。暑期饮食中的关键在于 “防寒护阳、健脾化湿”,既要享受夏日美食,又要避免贪凉伤身。让我们遵循暑期饮食的 “三宜三忌” 原则,合理安排饮食,度过一个健康、愉快的暑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