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瞎折腾!骨密度检查根本测不出孩子是否缺钙

在儿科门诊的日常里,家长们带着各式各样的疑问纷至沓来,其中有关骨密度检查的咨询极为高频。有的家长满心期待,想着借助骨密度检查,精准判断孩子是否缺钙,为孩子的成长添一份保障;有的则手持院外的骨密度报告,上面 “异常” 二字格外刺眼,心急如焚地询问该如何为孩子补钙;还有些家长,手中攥着多份骨密度报告,可结果却大相径庭,一脸茫然,不知该信哪一份,更不知该如何解读这些令人困惑的报告。而令人惊讶的是,家长们带来的报告,几乎清一色出自 “超声骨密度检查”。

面对家长们的殷切目光,答案或许会让人大跌眼镜:骨密度检查,无法准确诊断或排除儿童缺钙。那么,骨密度究竟是什么?为何它在判断儿童缺钙这件事上 “无能为力”?接下来,让我们深入探究一番。

骨密度,即单位体积或单位面积所含的骨量,也就是体积密度、面积密度,是临床上衡量骨骼健康的关键指标之一,常用于诊断骨质疏松。目前,临床上应用的骨密度检测方法种类繁多,包括双能 X 线吸收法(DXA)、二维投影定量 CT 扫描、定量超声骨密度检查(无创超声骨密度)等等。然而,在无脆性骨折的情况下,能够明确诊断 “骨质疏松” 的方法,仅有双能 X 线吸收法与二维投影定量 CT 扫描,超声检查并不在此列。这一点,至关重要。

在众多骨密度检查方法中,究竟哪种更为靠谱呢?二维投影定量 CT 扫描,由于其 X 线辐射量较大,即便在成人诊断中都鲜少使用,在儿童检查中更是慎之又慎,因此暂不深入探讨。

双能 X 线吸收法,堪称目前临床上监测骨密度的 “金标准”,在骨质疏松高危人群的健康监测中广泛应用,如 50 岁以上男性、绝经后女性等。但在儿童常规体检中,却几乎难觅其踪。一方面,该项检查存在一定量的放射线,虽辐射量不大,但对于身体尚在发育的儿童而言,仍需谨慎对待;另一方面,它依赖 “T – 评分” 和 “Z – 评分” 来评估结果。其中,T – 评分专为诊断成年人骨质疏松而设,无法直接套用于儿童;Z – 评分用于比较患者与同类人群骨密度,可当前儿童 Z – 评分的参考数据严重不足,仍处于持续收集与扩充阶段。不过,在某些特殊情形下,儿科也会启用这项检查,这在后文会详细阐述。

定量超声骨密度检查,在体检中最为常见。它主要用于成人骨质疏松风险人群的筛查,以及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的评估。然而,国内外至今尚未统一成人超声骨密度筛查的判定标准,这就导致超声骨密度在成人诊断和药物疗效判断方面都存在明显局限性,更遑论用于儿童的健康筛查了。

既然如此,骨密度检查为何不能用于评估儿童是否缺钙呢?首先看双能 X 线吸收法,依据 WHO(世界卫生组织)规定,它严禁用于儿童和青少年。并且,对于儿童和青少年,诊断骨质疏松需同时满足有临床意义的骨折史,以及低 BMC(骨矿物质含量)或低骨密度这两个条件。儿童与成人标准之所以大相径庭,是因为儿童身体处于快速生长阶段,骨量远未达到峰值,骨骼拉伸与钙质沉积时刻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在成年之前,骨骼需历经长达约 20 年的不断构建、塑形和重建,骨形成和骨吸收保持正平衡,促使骨量持续增加,直至达到骨峰值。在此过程中,儿童的年龄、性成熟度、骨龄、测量部位等诸多因素,都会干扰骨密度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当然,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双能 X 线吸收法放射暴露量极小,接近日常背景辐射水平,在特殊情况下,如针对严重营养不良、骨代谢疾病,或长期使用激素等特殊疾病儿童,可借助它来动态监测骨质变化。

再看定量超声骨密度检查,前文已提及,该检查在成人中的可靠性本就欠佳,远不及双能 X 线吸收法精准,而且目前基于超声结果的诊断标准尚未确立,用于儿童更是缺乏科学依据。综上所述,无论是双能 X 线吸收法还是定量超声骨密度检查,都无法用于评估儿童是否缺钙。仅仅依据超声骨密度检查结果 “低”,在未全面评估孩子膳食摄入的情况下,就盲目给孩子补充钙剂,无疑是极不恰当的行为。

既然骨密度检查不行,那么哪些人才真正需要做这项检查呢?根据 UpToDate 骨密度检查患者教育所述,所有 65 岁及以上的女性,都应至少接受 1 次骨密度检查;骨密度检查对某些 70 岁以上的男性或许同样适用。此外,若年龄在上述标准以下,但骨折风险较高,医生有时也会建议检查骨密度。骨折风险增加的因素包括成年期发生过骨折、长时间使用类固醇药物、体重低于 127 磅(58kg)、患有类风湿关节炎、父亲或母亲曾在轻度损伤后发生髋骨骨折等。显而易见,这些临床指征中并未涉及儿童群体。

对于儿童而言,在什么情况下才需要做骨密度检查呢?对于健康儿童,若无反复骨折、骨畸形、X 线提示骨量减少等异常情况,完全无需常规进行骨密度检查。换言之,正常生长发育的孩子,大可不必在骨密度检查上 “浪费精力”。真正需要监测骨密度的儿科疾病屈指可数,如长期全身性使用糖皮质激素者、慢性炎性疾病(如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炎症性肠病)、原发或继发性性腺机能减退、长时间活动能力受限者、成骨不全症、青少年型特发性骨质疏松、复发性低创伤骨折、X 线明显骨量减少等。值得注意的是,单纯的骨痛(无骨折或上述适应症中任何一项所致)、其他慢性疾病(无适应症中提示的慢性疾病所致)、单纯的外伤性骨折(无适应症中的任何一项所致),均不在骨密度检查的适用范围内。

那么,家长们最为关心的问题来了:究竟该如何判断孩子是否缺钙呢?其实,核心在于膳食评估与生长监测。一般而言,若无基础疾病,且奶量充足、日常规律足量补充维生素 D 的儿童,通常无需额外补充钙剂。在孩子的饮食中,奶是钙的优质来源,不同年龄段对奶量和钙的需求各异。例如,0 – 6 个月婴儿,若奶量充足,每日钙摄入量可达 200 毫克;7 – 12 个月婴儿,每日奶量应达 600 – 800ml,钙摄入量约 250 毫克;1 – 3 岁幼儿,每日奶量 400 – 600ml,配合其他食物,基本可满足每日 600 毫克的钙需求。此外,豆制品、虾、贝、低草酸的绿叶蔬菜等,也是钙的良好来源。家长们不妨留意孩子的日常饮食,确保各类富含钙的食物合理摄入。同时,密切关注孩子的生长发育情况,定期测量身高、体重等指标,若发现孩子生长迟缓或出现疑似缺钙症状,如婴幼儿多汗、易激惹、烦闹、睡眠不安、出牙晚、前囟门闭合延迟,佝偻病骨骼改变(如颅骨软化、方颅、肋骨串珠、鸡胸、严重的 “O” 形腿或 “X” 形腿)等,应及时咨询医生,通过科学的膳食评估,必要时结合其他专业检查,综合判断孩子是否缺钙,而非盲目依赖骨密度检查。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