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关前史

网上有关“山海关前史”论题很是炽热,小编也是针对山海关前史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处理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可以协助到您。

   山海关的前史  

  山海关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历经洪武、成化、嘉靖、万历、天启、崇祯六朝构筑,耗用了很多的资金,调动了数以万计的军民,前后用了263年的时间(几乎是明王朝由盛至衰的悉数过程)建成了占地约230前后用了二百六十三年的时间,占地约230公顷,具有七城连环、万里长城一线穿的军事城防系统。

  山海关建城符合“通川之道,要害之处”的古代城市规划原则。该处正处于海陆咽喉要冲,在前史上被称为兵家必争之地。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中山王徐达移关于此,连引长城为城之址,开端修建山海关。 山海关城由关城、东罗城、西罗城、南翼城、北翼城、威远城和宁海城七大城堡构成,四周有长4769米、高11.6米、厚10余米的城墙,墙体巨大坚实,气势雄伟。

 在东、西、南、北建有四个城门,城东南隅、东北隅建有谯楼,城中心建有雄伟的钟鼓楼。整个卫城修建规模雄伟,防御工程稳固。

 山海关是明代创立“卫所兵制”的产物,明代的“屯田制”和改革政策又对山海关的稳固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前史上山海关之战是怎么回事
  李自成军同清军之间的一次战争。

 顺治元年(1644年)三月初,明廷命辽东总兵官吴三桂放弃宁远(今辽宁兴城),率边兵入关护卫北京。吴三桂统领数十万军民向关内进发,十六日人关,二十日至丰润,得知北京已被李自成大顺农民军占领,便犹豫不前。

 李自成令吴三桂之父吴襄写信劝降,吴三桂拒降,并在滦州打败唐通、白广恩率领的大顺先遣部队,急归山海关。 李自成于四月十二日亲率大军经密云、永平,东攻山海关。

 又派唐通另领轻兵从一片石(今河北山海关北)越关外,以阻截吴三桂与清军联合。大顺军列阵关内,北自山南至海,对吴三桂构成包围态势,吴三桂又惧又恨,竟向清廷乞师。

 清廷对关内蓄意已久,时摄政王多尔衮正领兵掠夺关外境地,行至翁后(今辽宁省阜新邻近),得吴三桂请求,当即答应。 几万清军星夜赶赴山海关。

 吴三桂所率明军已同大顺军进行了数十回合血战。四月二十二日清军开拔山海关外十五里处,先在一片石打败了唐通的边外兵。

 军至关门,吴三桂领心腹比及多尔衮面前称臣迎降。时大顺军与吴三桂军酣战正急,清军两翼铁骑一起驰人,万马奔跃,矢石如雨,大顺军不坚定。

  李自成登高冈观战,见清军已与吴三桂军会集,势难抵御,策马下冈而走。清军乘胜追击,大顺军战死及自相践踏而死者数万人。

 李自成经永平退回北京。

山海关有何前史
  前史 山海关北靠燕山,南临渤海,把守华北与东北之间细长的陆路交通要道,地形险峻,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商朝时,属孤竹;周朝时,属燕地;秦、汉时,属辽西郡。北齐和隋唐时都在这一带修建过城关,今日在抚宁石门寨,仍可看见北齐长城遗址,隋文帝时,设置榆关,元朝时称迁民镇。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大将徐达构筑长城,在此建立关城,因坐落燕山与渤海之间,故取“山”、“海”二字而得名“山海关”,归隶永平府统辖。嘉靖年间,蓟镇总兵戚继光重修了山海关及邻近的长城段——角山长城。

 在关城以北构筑了北翼城,以东的欢欣岭(又叫凄惶岭)上构筑了威远城。 崇祯年间,兵部尚书孙承宗在关城以南及海滨构筑了南翼城和宁海城。

 宁海城背接长城,高3丈,周长1里,从陆地直插海中,状似龙首,故称“老龙头”。此外还有城堡、水关、墩台等多处,星罗棋布,彼此照应。

 以上共同组成了布局合理、层次分明、紧密稳固的山海关防御系统,历来是我国最重要的军事重镇之一。 明人归纳山海关的战略,“内拱神京,外捍夷虏,最契紧处”。

 枢辅大学士孙承宗指出:“关门系全国安危”。天启二年(1622年)有兵力七万九千八百六十九人,马一万二千七百六十匹,次年,马步兵员已达十万。

 御史汪裕疏言:山海关“现存之兵,御侮有余,定额之饷解给无难”。 明末镇守山海关的将领吴三桂与清摄政王多尔衮合作,在山海关前击退了前来征讨的李自成军,并带领清军入关,由此导致了李自成大顺政权和南明政权的覆亡。

  清朝时,山海关为临榆县城,因坐落北京与盛京(沈阳)之间,而有“两京锁钥”之称。清末和民国时期,关城周围又成为战场,八国联军战争和九一八事变后的长城抗战都在这里率先爆发。

  目前山海关及周边的古修建,已大多修复原貌,构成独具特色长城前史文明游,明清社会民俗游以及古代孟姜女等传说游为一体的综合旅行文明名城。 其城墙尚完好,是我国如今保存相对较好的一座明长城关城。

 当今,其旅行文明价值明显,与“丽江古城”,“平遥古城”,“凤凰古城”并称“我国古代四大名城”。 

扩展材料:

一、简介 山海关,坐落河北省最东部与辽宁省接壤处,秦皇岛市山海关区境内,且地居燕山与渤海之间,故得“山”、“海”二字而命名。
 山海关又被称为“榆关”,以古渝水而得名。在前史上,所谓关内、关外、闯关东、关东军等“关”字均指山海关,对我国具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在1990年以前,因老龙头直入海中,被以为是明长城的东端起点,使山海关素有“全国第一关”之称。与万里之外的全国第一雄关——“嘉峪关”遥相照应,闻名全国。

 1961年,山海关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二、修建 关城平面呈方形,周长约4公里。

 城墙高14米,厚7米,内用夯土填筑,外用青砖包砌。东墙的南北两边与长城相连,墙上有奎光阁、牧营楼、威远堂、临闾楼等修建。

 东、南、北三面墙外挖掘了深8米、宽17米的护城河并架起吊桥。城中心筑有钟鼓楼。

  山海关的四面均拓荒城门,东、西、南、北分别称“镇东门”、“迎恩门”、“望洋门”和“威远门”。四门中除威远门外,都筑有巨大的城楼。

 东门面向关外,最为重要,由外至内设有卫城、罗城、瓮城和城门四道防护。 城门为巨大的砖砌拱门,坐落长方形城台的中部。

 城台高12米,其上的城楼高13米,宽20米,进深11米,为砖木结构的二层楼重檐歇山顶修建。城楼上层西侧有门,其他三面设箭窗68个,平时以朱红色的窗板掩盖。

  在东面屋檐下还高悬一块巨大匾额,上书“全国第一关”五个大字,相传为明代进士萧显书写,每字高1.6米,字体苍劲淳厚,是山海关城的标志。 

参考材料:

百度百科-山海关。
关于山海关古城的前史有谁了解吗
  “全国第一关”即誉满全国的前史古城山海关。雄关紧扼要隘,成为华北通往东北要冲。古人称为“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确也名副其实。这里位置优胜,局势险峻,文物众多,气候宜人,风光绚丽,又是旅行者向往的游览胜地。

 山海关之所以被誉为“全国第一关”,一是从地理位置上,为万里长城东部起点的第一座关隘;再就从地理局势上,依山襟海,雄关锁隘,易守难攻贡。长城东部起点的山海关,成为明清以来特别是近代史上“关”的代表称号了。

 在高山大海相距7.5公里之间,长城直通南北,山海关城紧扼隘口。而且东有峻岭是一道天然屏障西的石河,成为一条自然壕堑,从而构成名副其实的战略要地。

 山海关历悠长,文明繁殖。远在新石器时期,这里已是人民劳作生息之地了。山海关南临渤海,与辽东半岛、山东半岛隔海相望,自古以来,四海咸通,“帆船易达”。东西道口“扼其咽喉”位居要津。春秋战国时期构成起来的碣石港,为我国古代五大港口之一。

 全国第一关是山海关的东门,又叫“镇东楼”。其标准,据《临榆县志》载:“东门建楼,高三丈,凡二层,上层高五丈,基层六丈,深各半之。有额日全国第一关额为明肖剑事显书。”

 全国第一关城楼,实乃箭楼格局。经实测:城台高12米,城楼高13米,楼之东西宽10.1米,南北长19.7米。楼分两层,第一层高5.7米,第二层高8米(包含吻脊)。城楼修建,上为歇山重檐顶,顶脊双吻对称,下为砖木结构,四角飞檐上,饰以形态各异的脊兽,造型漂亮,栩栩如生。城楼上下内外,共悬挂着三块木质白地黑字“全国第一关”匾额:楼内一层为原匾,二楼内为清光绪五年王治清钩摹燕塞湖重刻,二楼内为民国九年杨宝清钩摹另刻。

 “全国第一关”匾额,长5米多,高1.5米,每个字都一米有余。字为楷书,笔力苍劲淳厚,与城楼风格天衣无缝,可谓古今巨作。

 登上第一关城楼,南望渤海,烟波浩渺,北跳长城,壁垒森严,大有身临古战场之感。“全国第一关”城楼左右的四座修建物,靖边楼、牧营楼、临闾楼、威远堂。

山海关的来历
  山海关,又称“榆关”,在1990年以前被以为是明长城的东端起点,素有“全国第一关”之称。 与万里之外的“全国第一雄关”—— 嘉峪关遥相照应,闻名全国。1990年,辽宁省丹东市的虎山长城被发掘出来后,考古界以为虎山长城才应该是明长城的东端起点。1961年,万里长城—山海关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关公1700年前史的青龙偃月刀刀锋向东,现存放在山海关城楼上,成为镇关之宝。

 山海关古称榆关,也作渝关,又叫临闾关,明朝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中山王徐达受命修永平、界岭等关,在此地创立山海关,因其北倚燕山,南连渤海,故得名山海关。清朝时期乾隆二年(1737年)名为临榆县

 临榆县明代属永平府,境内建制卢龙县、抚宁县、昌黎县、永平卫、山海卫。县下实施里甲制,里亦称社、屯,当地民编为社,迁来者编为屯。清代,沿袭明制,属直隶省永平府,辖卢龙、抚宁、昌黎县。清乾隆二年(1737年)在山海关增设临榆县。

 临榆县地图石印版1931年版

 《大清一统志·永平府·临榆县》中记载:“秦皇岛,在临榆县西南二十五里,入海一里,四面皆水。相传秦始皇尝驻跸于此。”乾隆二十一年《临榆县志·奇迹》中记载:“秦王岛,在城西南二十五里,海水环之。世传秦始皇求仙驻跸于此。”光绪四年《临榆县志》对秦皇岛的描绘见多且详:“秦王岛,距城西南二十五里,山脉由东转西,刺进海中,横压水面,远望形如卧蚕,海阳镇之水口山也,上有观音寺。”

 山海关是明长城的东北起点,境内长城26公里,[2][3]坐落秦皇岛市以东10多公里处。据史料记载,山海关自公元1381年建关设卫,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前史,自古即为我国的军事重镇。山海关的城池,周长约4公里,是一座小城,整个城池与长城相连,以城为关。城高14米,厚7米。

 明末女将军秦良玉镇守过山海关。

 如今,这雄关虽已成为前史遗迹,但是他却以他那雄伟庄严地风貌、可歌可泣的前史,鼓舞着人们的坚强意志,鼓励着人们的爱国情感。诗人陈志岁游山海关,在其《山海关》诗中发出如下慨叹:“不再控山海,尚存雄伟城。几回摩冷堞,想象昔陈兵。”

山海关的前史
  山海关古称榆关,也作渝关,又叫临闾关,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年),中山王徐达受命修永平、界岭等关,在此地创立山海关,因其北倚燕山,南连渤海,故得名山海关。清朝时期乾隆二年(1737年)名为临榆县

 临榆县明代属永平府,境内建制卢龙县、抚宁县、昌黎县、永平卫、山海卫。县下实施里甲制,里亦称社、屯,当地民编为社,迁来者编为屯。清代,沿袭明制,属直隶省永平府,辖卢龙、抚宁、昌黎县。清乾隆二年(1737年)在山海关增设临榆县。《大清一统志·永平府·临榆县》中记载:“秦皇岛,在临榆县西南二十五里,入海一里,四面皆水。相传秦始皇尝驻跸于此。”乾隆二十一年《临榆县志·奇迹》中记载:“秦王岛,在城西南二十五里,海水环之。世传秦始皇求仙驻跸于此。”光绪四年《临榆县志》对秦皇岛的描绘见多且详:“秦王岛,距城西南二十五里,山脉由东转西,刺进海中,横压水面,远望形如卧蚕,海阳镇之水口山也,上有观音寺。”

 山海关1990年以前被以为是明长城的东北起点(现已发现的明长城的起点于辽宁省丹东市宽甸县虎山镇——虎山长城),境内长城26公里,坐落秦皇岛市以东10多公里处。据史料记载,山海关自1381年建关设卫,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前史,自古即为我国的军事重镇。山海关的城池,周长约4公里,是一座小城,整个城池与长城相连,以城为关。城高14米,厚7米。

 明末女将军秦良玉镇守过山海关。

山海关人文前史
  袁崇焕,1584~1630,明朝军事家、名将。

 字元素,一字自如。广西藤县人,本籍广东东莞。

  万历十二年四月廿八(1584年6月6日)生。四十七年进士,任福建邵武知县。

 好议兵事,有胆略,熟知塞上险峻,并以边才自许。天启二年(1622)正月,经推荐,任兵部职方主事。

 后金军破广宁(今辽宁北镇),明廷议守山海关,遂单骑抵关调查局势,返京自荐守辽。二月,超擢兵部佥事,监关外军。

 赴任前,专访蒙冤下狱之原辽东经略熊廷弼,共商守辽之策。六月,受命赴前屯(今辽宁绥中西南)安置逃亡辽民,独自夜行虎豹出没的荆棘丛中,经略王在晋甚倚重,命为宁前兵备佥事。

 袁崇焕力驳王在晋龟缩山海关的主张,倡守关外要地宁远(今兴城),受巡边大学士、兵部尚书孙承宗赞许。八月,同监军阎鸣泰出关,与蒙古插汉部领袖歃盟,解除西顾之忧。

  三年春,往抚蒙古哈剌慎诸部,收复关外270里之地。九月,奉孙承宗之命,与副总兵满桂驻防宁远,研习构筑城垒之法,以台护铳,以铳护城,以城护民,亲定筑城规制,一年建成屏障山海关的军事、政治、经济重镇。

 因善抚将士,稳固人心,官兵乐为极力。四年二月,补宁前道员。

 九月,偕总戎马世龙、王世钦等率步骑、舟师1.2万,东巡广宁等地,还师后向孙承宗主张收复锦州、右屯(今凌海东南)等城,以功进兵备副使,再升右参政。五年夏,与孙承宗共商进步之计,遣将率兵分据锦州、右屯及大、小凌河堡(在今凌海境)等地,修治城廓,开疆200里,逐步建成宁、锦防线。

 十月,在阉党高第替代孙承宗为辽东经略、命令尽撤关外守军入关时,力陈撤前锋要地之害,誓守孤城宁远。为稳定军心,携母及妻子入城寓居。

 十二月,进按察使。六年正月,在宁远之战中与总兵满桂等督率军民坚壁清野,凭坚城用大炮,打败后金汗努尔哈赤,获得明与后金交兵以来的初次大捷,以功升右佥都御史,旋升辽东巡抚,又加兵部右侍郎。

 十月,乘努尔哈赤卒、皇太极即汗位,遣使吊丧、贺嗣,以探后金虚实。尔后,与后金信使交游,外表谈和,实则缓兵备战。

  七年初,受权统辖山海关内外,便宜从事。时后金军东攻朝鲜(今朝鲜、韩国),无暇西顾,袁崇焕锐意进步,渐复辽西城垣,重建宁、锦防线,被誉为忠贤功。

 五六月间,在宁锦之战中与赵率教等分督诸军婴城固守,用炮火多次打败后金汗皇太极,获宁锦大捷。

关于“山海关前史”这个论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共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协助请坚持对本站的重视!

碘与甲状腺的”U型曲线”关系
甲状腺作为人体重要的内分泌器官,其健康与碘元素的摄入量密切相关。最新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我国甲状腺疾病总体患病率已达20%,其中甲状腺结节检出率突破20%,甲亢、甲减等疾病发病率持续攀升。面对”碘盐该不该吃””海鲜能不能碰”等常见问题,专家指出:碘的摄入既不能过量也不能不足,需要根据甲状腺疾病的具体类型采取”精准调控”策略

甲状腺结节:补碘需区分良恶性质

  1. 良性结节:维持正常碘营养
    我国成人甲状腺结节患病率高达20.43%(超声检出数据),其中90%以上为良性。研究表明:
    • 碘缺乏(尿碘<100μg/L)是结节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可能刺激甲状腺组织代偿性增生。
    • 最佳保护范围为尿碘200-500μg/L,普通人群通过正常食用加碘盐(每日约120μg碘)即可满足需求。 专家建议:无需刻意回避碘盐,但应避免长期大量进食高碘食物(如海带每日不超过50g)。
  2. 自主高功能腺瘤:严格限碘
    这类特殊结节会自主分泌过量甲状腺激素,导致类似甲亢的症状。此时额外补碘会加剧激素合成,需参照甲亢饮食标准,每日碘摄入控制在<150μg(相当于禁食海产品+使用无碘盐)。
  3. 甲状腺癌术后管理
    • 分化型甲状腺癌(乳头状/滤泡状癌)患者:接受碘-131治疗前需严格低碘饮食(每日碘<50μg),持续2-4周。具体措施包括: ✓ 停用含碘药物(如胺碘酮) ✓ 禁食海带、紫菜、虾贝类等富碘食物 ✓ 选择无碘盐烹饪
    • 最新发现:长期碘缺乏可能增加滤泡状癌和未分化癌风险,治疗后仍需保持尿碘在100-200μg/L的适宜范围。

甲状腺功能异常:动态调整碘摄入

  1. 甲亢患者:争议中的低碘原则
    传统观点认为需要严格限碘(每日<50μg),但近年研究显示:
    • Graves病患者适度补碘(如保证加碘盐摄入)可能降低复发率(证据等级Ⅱ级)
    • 临床实践:仍推荐低碘饮食,尤其在治疗初期。需避免: × 海藻类(碘含量可达2000μg/100g) × 加工食品中的隐形碘源(如某些酱油、营养补充剂)
  2. 妊娠期甲亢:特殊保护策略
    胎儿脑发育依赖母体甲状腺激素,即使甲亢孕妇也需保证:
    • 每日碘摄入250-300μg(比普通人群高50%)
    • 备孕前3个月开始食用加碘盐
    • 定期监测FT4和TSH,调整抗甲状腺药物剂量
  3. 甲减患者:分情况补碘
    • 缺碘地区原发性甲减:必须食用加碘盐,必要时补充碘化钾(遵医嘱)
    • 桥本甲状腺炎伴甲减:建议碘摄入量150-200μg/日,限制高碘食物
    • 注意:过量补碘可能升高TSH,加重甲状腺自身免疫损伤
  4. 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桥本病)
    抗体阳性人群应遵循”中庸之道”:
    • 可食用加碘盐
    • 严格控制海带、紫菜等富碘食物(每周≤1次)
    • 研究显示:每日碘摄入>300μg可能使抗体滴度升高30%

特殊人群的碘管理要点

  1. 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期需保证充足碘营养(每日90-120μg),但甲亢患儿需严格限碘。
  2. 老年人:合并甲减风险高,建议定期检测尿碘,避免盲目补碘。
  3. 碘-131治疗前后:治疗前低碘准备是关键,治疗后短期内仍需维持低碘饮食。

科学补碘的实用指南

  1. 碘摄入量参考标准(WHO推荐):
    • 成人:150μg/日
    • 孕妇/哺乳期:250μg/日
    • 儿童:90-120μg/日
  2. 常见食物碘含量速查表: 食物类别每100g含碘量建议频率海带(干)2000-3000μg每周≤1次,每次<30g紫菜1000-2000μg每周≤2次加碘盐2000-3000μg/10g每日5-6g(约提供120-180μg碘)鸡蛋20-30μg正常食用新鲜猪肉<10μg不受限
  3. 自我监测小贴士
    • 留意颈部是否出现异常肿大
    • 关注心率变化(甲亢常>100次/分,甲减常<60次/分)
    • 定期检测甲状腺功能(TSH、FT3、FT4)和尿碘水平

结语:个体化治疗是关键
甲状腺疾病的碘管理绝非简单的”多吃”或”少吃”,而是需要结合具体病种、治疗阶段及个体差异制定方案。建议患者建立”三个一”管理原则:一份甲状腺功能档案、一份饮食记录本、一套定期复查计划。当出现甲状腺相关症状时,应及时到内分泌专科就诊,在专业医生指导下实现碘营养的精准调控,守护甲状腺健康。

为您推荐